中国园林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中国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浸润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在演进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以自然情趣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艺术表现与物质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园林体系,以鲜明的个性屹立于世界园林中,影响着世界园林的发展。
【历史渊源】
1.生成期:商、周、秦、汉。商周贵族宫苑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皇家宫廷园林为造园活动主流。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成为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了供皇帝游憩之外,还可以在这里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在寄情山水的社会风尚中异军突起,寺观园林开始兴盛。园林规模由大到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此时,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3.全盛期:隋唐时期。园林体系具有的风格特征已基本形成: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形成,私家园林有了艺术性的升华,寺观园林变得世俗化,公共园林有了更多的文献记载,风景式园林的创作技巧和手法进入新境界,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等艺术门类互相渗透,形成了中国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
4.成熟期:两宋到清初。园林创作转向写意,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公共园林较为普遍。其中,皇家园林的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的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
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由于受外来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园林创作由全盛转向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其造园手法被西方国家广泛推崇和模仿,并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从此,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传到西方,成为被全世界所公认的艺术奇观。
【艺术特色】
1.源于自然、胜于自然。中国园林常利用自然的名山大川作为依傍来建造,以自然风景为主题,以山水地貌为构景要素,配以树木植被装点而成。
2.自然美和建筑美相统一。中国园林在建筑和自然景观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小山、流水、植物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突出这些要素之间的和谐互补。
3.诗画的情趣。中国园林蕴含着古人诗画中的艺术境界,借鉴文学艺术的手法,让整个园林规划设计都充满着文学性和艺术性,使得园林从局部到总体都充满诗情画意。
4.步移景异。在园林中,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所看到的景物也随之改变。
“移”和“景”的相互作用充分表现出艺术的创造力,景观设计师在园林中传递着自己的理念,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并以此来唤起参观者的共鸣。
【主要特点】
1.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总体布局、要素组合要合乎自然,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一处山水景观中要素的形象要合乎一般的自然规律,如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低起伏状。
2.融于自然。中国园林常采用各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空间有限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等各种关系,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比如漏窗的运用,能使空间和视觉更加流畅,因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到了相互渗透的作用。
3.顺应自然。中国园林中,包括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和地面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这样就使园林体现出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达到步移景异、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的观赏效果。
4.表现自然。与西方园林不同,中国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追求原有的自然状态。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这是中国园林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代表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其所蕴含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因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借鉴了西方园林建筑的手法,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园林博物馆。后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焚毁,现已进行保护与整修。
清晖园:始建于明代的岭南园林建筑,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岭南四大园林。清晖园主体建筑包括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惜阴书屋、真砚斋、状元堂等,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