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线索清晰之一个人
作者: 吕静名家引路
一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节选自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阅读心得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文章以鲁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成年视角和童年视角交替行文,展现了其对童年的怀念和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在童年视角下,读者能直抵鲁迅的内心世界,身临其境地感受童年鲁迅的情感变化;成年视角下的鲁迅,对阿长的理解更为深刻,感情也更加成熟和深沉。这样行文,便把鲁迅童年时对阿长的“不大佩服、讨厌”到“空前的敬意”,再从“敬意完全消失”到产生“新的敬意”,直至成年后的“祝福与怀念”,有机地统一起来,情感丰富、构思精巧。
二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阅读心得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紧密围绕“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中心句展开。作为文章回忆的主体——母亲,“勤劳”是她最鲜明的特征,如同一条清晰的脉络,串联起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这一线索,不仅让母亲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尽显其勤劳、坚韧的光辉,更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井然。
三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停数日,辞去……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阅读心得
《桃花源记》以一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乐的理想境界。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偶然发现一片桃花林。渔人对此感到惊异,继续前行,在林尽水源之处,又发现了桃花源。渔人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时,村民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出桃花源后,“处处志之”,却最终无法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故事以渔人的视角展开,使读者能跟随他的行踪和经历,感受到桃花源的美好与神秘,令人心生向往。
写作借鉴
以人的行踪或经历作为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它可以很好地推进故事的发展,同时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丰富文章的内容。行文时,可抓住人物的特点、经历、情感变化等,使其成为故事发展的推动力。写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心选择线索人物
线索人物可以是文章中的主角,也可以是贯串故事始终、推动情节发展的非主角,其存在不仅是为了讲述个人故事,更在于要串联起整个故事的脉络。选定线索人物后,要选取独特的视角引导读者进入故事,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
2.围绕人物构建框架
详细规划线索人物在故事中的经历和行踪,使其成为连接各个情节和场景的桥梁。通过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行动,展现故事的发展和变化。可构建线索人物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网,以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把握隐形情感线索
将线索人物的情感变化作为一条隐形的线索,贯串全文,通过描写其在故事中的情感起伏,引发读者的共鸣。让线索人物的情感变化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当线索人物面临挑战、冲突或抉择时,其情感反应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故事的核心,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