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酸辛的旅途
下水文章
人生如旅行,阡陌红尘,只有经历了,才知道生活的美好。
——题记
我生于70年代末,长在80年代初。幼时营养不良,似一棵嫩黄的细柳,很难经得住风雨和骄阳。我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靠种地养家糊口。我的出现,给家庭增添了欢乐,同时也带来了困顿。
春寒未尽,柳枝冒芽。刚满四岁的我染上了肺炎,一直发烧、咳嗽。那几天,母亲日夜不眠,心急如焚,用蒲公英煮水,用锅底灰(俗称:百草霜)煮水,用凉水为我敷额头,偏方用尽,都不见我好转。没办法,只能去村医务室拿了药。喝了药,烧退了,可过几个小时,又发烧了。母亲怕把我烧坏了,便与父亲商量:“还是去医院看看吧。”家里没有闲钱给我看病,父亲又不好意思开口借钱,只能由母亲出面。母亲背着我,走了五里路后最终来到外公家,舅舅看我烧得直说胡话,叫也叫不醒,就连忙让外公拿钱,一起送我去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我,是那么弱小。母亲告诉我,护士给我屁股上打针,都怕针头扎到了骨头。母亲心痛地问我:“你想吃点什么?”我摇摇头,什么也不想吃。隔壁床位的一位叔叔在吃水果罐头,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咽了咽口水。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可家里实在没钱,看病住院的钱都是从外公那里借的,母亲只好安慰我:“明天给你带来。”
第二天中午,母亲端着一个瓷碗走来,清亮的汤里有四块苹果。我很兴奋,母亲抱起我,用汤匙一口一口喂给我,那甜甜的味道,我至今难以忘怀。后来得知,那苹果罐头是母亲自制的——开水煮了舅舅带来的一个苹果,加了点糖,放凉。
母亲总是那么聪慧:别人家元宵节有汤圆吃,我们家没钱买糯米粉,她就用萝卜、豆腐包饺子,告诉我们这比汤圆好吃;别人家过年有鱼,母亲就用发面给我们蒸条“鱼”出来……
我到了上学的年龄,见别的伙伴都去学校报名了,便跟母亲说:“我也要去上学!”母亲说:“你去问问老师,你可以吗?”我高兴地跑到学校,问老师:“老师,我想上学,可以吗?”一位中年女老师笑笑说:“可以啊,你想上学,长大干什么啊?”我想了一下,说:“我长大也要当老师!”就这样,母亲把攒了好久的五块钱拿出来,给我报了名。小学期间,我的身体还是那么瘦弱,但还是一边读书,一边帮母亲打猪草。老师们都很喜欢我,说我字写得端正,会思考问题,做事认真。后来,我还当上了班长……
人的命运不同,所遇也有所不同,但并非只有喜乐难忘,有些酸辛也值得回味。
我想,人生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宝贵的财富。
教师自评
文章以散文笔法叙述了“我”酸辛的成长经历,详写生病时母亲的关怀,体现母亲的爱与智慧;略写入学后的经历,体现生活的不易。文末总结,突出中心,深化主题。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