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为国纾困,敬献宏谋
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于敏经历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两个重大历史时期,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沦陷区天津、北平的他,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烧淫掳掠,深感民族屈辱之悲愤,从此立下了要学好科学以报效祖国的志向。中国古代爱国将领文天祥、岳飞等人的事迹令他钦佩,爱国文学家辛弃疾、杜甫等人的诗词他熟稔于心。在这样的成长经历的影响下,“祖国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气概成了他日后把一生奉献给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坚实思想基础。于敏先生不把眼光拘泥于个人在乱世中的利益得失,而是始终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连为一体,不苟且偷生,不庸碌无为,坚定科学报国的志向。他的志气和朝气,对他后来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后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年的于敏,仍然时刻心系祖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他以一首《抒怀》为题的七言律诗总结了自己默默无言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回顾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历程,在先天条件落后、西方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坚守爱国理想,艰苦奋斗,攻克重重难关,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制核武器之路。
素材解读
“惊天的事业、默默的耕耘”,这句话浓缩了于敏研制核武器并与之相伴的一生。于敏先生为了国家大义,甘愿隐姓埋名、披荆斩棘、无私奉献。他用科学技术报效祖国,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脊梁”。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要向于敏先生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不负时代,不辱使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