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动人
作者: 施海兰
读写快车
左读范文
我 们 仨
杨 绛
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锺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锺书,不过,这是后话了……女儿懂事后,每逢生日,锺书总要说,这是母难之日。
……
锺书这段时间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
……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被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锺书自顾自先回家了吗?我也得回家呀。我正待寻觅归路,忽见一个老人拉着一辆空的黄包车,忙拦住他。他倒也停了车。可是我怎么也说不出要到哪里去,惶急中忽然醒了。锺书在我旁边的床上睡得正酣呢。
我转侧了半夜,等锺书醒来,就告诉他我做了一个梦,如此这般;于是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
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圆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选自《我们仨》,有删改)
亮点借鉴
动人的生活情节往往就藏在日常生活中,包括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生活习惯等,生活情节因动人而真挚,也因真挚才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恰当的生活情节描写,在文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让感情变得真挚动人。选文中,作者细腻地还原了人物的话语:“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简洁的语言里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关怀呵护和最高褒奖:“只要一个”表明钱锺书不忍心让妻子受第二次生育之苦的心声;“像你的”则是其对妻子的容貌性格、精神品质、气质魅力的最高褒奖。钱锺书不小心犯错后,杨绛先生第一时间回应“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动人的情节跃然纸上,朴实的文字中饱含着真挚动人的情感。
2.让读者从中找到情感共鸣。“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作者通过一个梦境折射出两个人的相濡以沫,心心相印,《诗经》里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在这里找到了最美的诠释。他是她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早已合二为一,成为生命共同体。就像大江大海里的水一样,早已辨不清它们是来自哪条河流、哪条小溪。杨绛先生通过虚渺的梦境,让读者从文字中品味出无限美好,找到情感深处的共鸣。
3.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动人的文字让我们对生活增添了美好的期许:生活原来可以过得如此曼妙。文章感染力十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右写作文
奶奶家的枇杷树
徐可冉
白云悠悠地躺在蓝天的温床上,清风轻轻地拂过山岗的林梢,我一口咬下那小小的枇杷,酸甜的滋味袭入肺腑——正是那刻骨铭心的亲情味道。
奶奶对老家院中的那棵枇杷树甚是照顾,有点奇怪,甚至有点痴狂。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奶奶常抱着我坐在那棵不算高大的枇杷树下,品尝着枇杷的清甜。我总想调皮地摇树偷摘,奶奶急了眼,非要抱着我,笨拙地把我举过头顶,责怪道:“把枇杷都摇坏了,还怎么摘?”要不就是,“好好摘,可别弄坏了树枝!”我攀在树上,轻轻地摘下一个个圆润的枇杷,顾不得奶奶的叮嘱,便直接开吃。幼稚的童年生活里,这是我感受到的最甜最美的味道。吃饱后,我揣着一大兜子枇杷下树交给奶奶,奶奶张罗着捣果肉,制枇杷露,给我治咳嗽。我和奶奶坐在院子中的大摇椅上,我大口地喝下枇杷露,奶奶则在另一头望着枇杷树的枝干发呆。婆娑的叶影在月下交织,弥散开的光圈温暖着我的童年。
后来,我渐渐长大,上学后离开了奶奶,品尝到了更多的水果,和奶奶见面的次数也少了很多,枇杷的味道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再一次回老家,已是多年后,枇杷树的枝叶变得灰暗,我带着些许陌生打量着院子里的一切,奶奶笑眯眯地迎了出来。
“囡囡回来啦,走,奶奶带你去摘枇杷。”
我们来到灰白的树下,奶奶习惯性伸手,想将我举过头顶,又尴尬地放下:“长大了啊。”现在的我已经不好意思再大快朵颐,便仅摘了几个就爬下了树,奶奶连忙塞给我一个大罐子,里面满满的都是枇杷露。离开奶奶家时,我发现口袋鼓鼓的,掏出来一看,是橙黄的枇杷,是奶奶偷偷塞进来的,她总以为我吃不够。后来,那罐枇杷露在我家的角落中放了很久都没有开封,直到有零星果肉沉淀,几近变质。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准备回老家一趟,这次是为了拆迁老房子,要砍掉枇杷树。车窗外的风景不停变幻,不一会儿就到了老家,这次我有点胆怯,爸爸和我一样,下车的脚步也有些沉重。奶奶听到要砍树,没有哭闹,只是深叹一口气:“让我和囡囡再摘一次枇杷吧。”我们再次来到枇杷树下,树上的枇杷少得可怜,奶奶默默地靠着树干,细细打量着每一片叶子,如树枝般枯瘦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在干裂的树皮上来回抚摸,沉默良久后说出了她的“秘密”:“这是你爷爷种的,他有咳嗽的老毛病,也不知道在天上治好没有?”我惊住,午后的阳光洒在屋顶上,天空瓦蓝瓦蓝的,屋后的白杨树哗哗作响。我抱住了奶奶,奶奶也紧紧地抱着我,像我小时候躺在她怀里一样。此时此地,此景此境,无需言语,我的眼眶早已湿润一片。我陪着奶奶,在枇杷树下坐了好久……
泪光中,白云依旧悠悠地躺在蓝天上,风儿依旧轻轻地吹过树梢,奶奶简朴的生活里有酸甜的枇杷,有珍贵的记忆,有满满的思念,而我也在一片清香中将亲情置顶。
【江苏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
点评
小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和奶奶一起摘枇杷的动人场景,枇杷里珍藏的是甘甜芬芳的亲情的味道;到后来,枇杷树面临被砍掉的命运时,奶奶的一句“让我和囡囡再摘一次枇杷”,引出了“我”和奶奶最后一次摘枇杷的场景。这个场景一直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温暖着“我”的童年。习作情节十分动人,景物描写的穿插恰到好处,和奶奶共处的一个个生活细节里无不体现着弥足珍贵的亲情。结尾,奶奶对爷爷的那份思念拉长了岁月,绵长了彼此的记忆,充盈了祖孙的生活,这是小作者对奶奶的一片深情,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