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观点明确、态度鲜明
写作时,作者常常会根据自己对待事、物的不同立场和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观点和写作目的。而文中的立场和态度,不仅仅要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目的,还应让读者一目了然。因此,作者常常会用到很多方法技巧,使文章观点明确、态度鲜明。以下方法可供同学们借鉴:
一、巧用对比,表明立场
写作中,对比手法的使用可以鲜明地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如《愚公移山》一文,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目的是要突出愚公胸怀大志、有远见卓识和敢于斗争的形象特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在二人的取名上,以对比手法,巧妙地将自己的态度蕴含其中。大智若愚的愚公,鼠目寸光的智叟,如此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更增强了讽刺的效果,作者的态度也在这一对比中一目了然。在《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作者为了表现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以多处对比突出其人物形象。如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时长驱直入,而在细柳军却两次不得入(“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对比中凸显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的特点,让我们对“真将军”心生敬佩之意。
可见,无论是寓言故事还是人物传记,或其他文体,都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二、矛盾冲突,凸显态度
文学作品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常常会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矛盾冲突越激烈,越能表明作者的态度。如《富贵不能淫》中,景春先发制人:“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岂”“不”“诚”连用,咄咄逼人,表明了景春的态度,他认为搅弄风云的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大丈夫。而孟子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两个反问句,将矛盾冲突激化到最大,针锋相对,毫不退让,而后有理有据地摆出了“大丈夫”的标准。从景春与孟子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最终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再如《愚公移山》一文,篇幅虽短,矛盾冲突却多。先是人与山的矛盾,虽“聚室而谋”准备移山,却半路杀出拦路虎,“其妻献疑”,愚公的妻子罗列出移山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与山的矛盾。当所有的“人与山”的问题解决后,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的矛盾冲突又出现了。作者以智叟的“笑而止”来嘲笑愚公一家的移山行为,愚公则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来反驳智叟,愚公迎难而上的态度正是作者的态度。
由此可见,矛盾冲突中,胜方的做法与态度便是作者的立场。
三、举例之间,观点明确
文学作品中,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作者常常会列举很多例子。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作者开篇便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例子。这六个人都是历经苦难磨炼、最终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的人物。显然,作者举这六个人的例子,就是为了例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而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举了“环而攻之而不胜”和“委而去之”这两个例子,突出了“地利”“人和”的重要性。两个例子,一个从进攻方角度,一个从防守方角度,有理有据,皆完美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可见,议论文写作中,举例论证对论点的帮助很大,恰到好处的例子可以更好地表明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四、正侧结合,表明立场
《愚公移山》中,作者除了对愚公进行正面刻画之外,邻家男孩“跳往助之”的行为,也暗示了移山之行深得人心,从而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而天帝“惧其不已”,与“帝感其诚”,则从侧面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
《周亚夫军细柳》中,以大量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周亚夫所治理的军队军纪严明,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的人。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只有“持兵揖”“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虽然只有一个动作、一句话,但周亚夫刚正不阿、军纪严明的形象已跃然纸上,让读者看到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可见,恰当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可将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不同立场有不同态度,为了让立场和态度更明确,我们可以借助更多的方法技巧,使中心论点更明确,人物形象更立体,文章主题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