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说明文
植物不失眠
◎乔 娟
傍晚,整个公园都动了起来,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欢乐地起舞。合欢树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它把叶子成双成对地折起,一点点合拢,慢慢进入梦乡。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
植物也要睡觉,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轻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只见碧波如镜的水面上,一朵朵睡美人静静地卧着,那么安宁、那么唯美,给夏夜增添了无限风情。
荷兰国花郁金香也不是时时都肯展露笑颜的。到了晚上,它会收起笑脸进入梦乡,为第二天的美丽积攒力量。蒲公英虽然不漂亮,睡姿却非常有个性,蒲公英的花儿是昂着头向上闭合的,看起来很有风骨。
烟草开花的样子,相信没几个人见过。因为它自知不漂亮,总是白天睡觉,晚上羞答答地偷着开。烟草开花是受光照强弱控制的,晚上一片黑暗,没有了光的阻碍,它们开得热烈而喧闹。
和睡莲、蒲公英这些在强光下开放、弱光下闭合的花儿相反,紫茉莉、昙花都是白天闭合,晚上才偶尔露出真容的隐士。
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抵御夜间寒冷。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加它们的抗旱能力。
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知识窗》2013年第
17期,有删节)
●读与悟
作者满怀对自然万物的怜惜,以感性细腻的笔触,从科学家理性、严谨的视角向读者普及了“植物睡眠”的相关科学知识,让读者对这一科学现象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并在唯美的文字间流连忘返。文中还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读与写
本文按照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开头先用生动优美的语句,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植物的不同睡眠状态写起,中间用一个反问句“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自然地过渡到对植物需要睡眠的本质原因的科学解释上。文章想象力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字里行间情趣盎然。
看云识天气
◎朱泳燚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读与悟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认识世界时,我们常常会依赖各种科技产品:天气如何?问问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如何辨别方向?问问手机导航。其实,观察大自然,或许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读与写
文中,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1.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2.如何看云识天气;3.看云识天气有哪些意义和局限性。按照逻辑顺序行文,层次清楚。同时,语言生动形象,比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还有的像峰峦……”一句,便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
文中还引用了一些谚语,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文学气息与生活气息兼备,读来颇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