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紧凑 表意集中
作者: 赵菁
文题呈现
请以“总有一些声音直达心底”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写作提示
本文题的关键词是“声音”,构思时要想好直达自己心底的声音是什么,选材尽量真实,不要太过抽象,在此基础上可以寻找新颖的素材,引出深刻的立意。写作时要紧紧围绕“声音”行文,注意点题,切不可迟迟不能入题,导致中心偏离。
初作亮相
总有一些声音直达心底
清明时节的雨如牛毛般细密。我回到这个令我日思夜想的小村庄,却又感到不那么熟悉了——平整的水泥路,整齐的房屋,道路两旁规整的树木,就连原来路旁的野草也不见了。尽管是中午,村内的路上却空无一人。这现代的美丽村庄竟显得有些荒凉了:我不禁怀念起了小时候的景象。①
童年,我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这里。凹凸的土路,交错的房屋,就连各家家门的朝向都很随意。满地鸡鸭乱跑,路旁杂草丛生,但我依然怀念那幅景象,因为它有现在农村所没有的——声音。②
那时候的生活每天都十分热闹,如同一只巨大的蜂箱,仿佛永远都不会停息。白天,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有挑着担子下地的,有带着孩子去集市的,有去邻居家串门的,人声鼎沸;夜晚,蟋蟀肆意鸣叫,青蛙唱起歌来,它们共同演奏着属于夜晚的乐章。那时的乡村是不会安静的,记忆里来自故乡的声音穿越时空,直达心底,令我日思夜想。③
再看看现在的制式,干净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它的灵性。我长叹一声,沿着村路走到了奶奶家。④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奶奶家的门半掩着,推门进去,却发现房内空无一人。四下呼唤却无人应答。或许是见我们焦急,隔壁的窗户缓缓打开,半个脑袋探出窗来,说了声:“老太太去村口的学校了。”我感到十分错愕,因为这个村子以前是没有学校的,带着疑惑的心情,我决定到村口看一看。
村口确实已经盖起了一座宽敞干净的学校,奶奶正斜靠在教室外的梧桐树上,任凭小雨浸湿了她的鬓发。我向她走去,她似乎没有察觉,只是满眼欣慰地望向教室。此时,孩子们正在全神贯注地读书,嘹亮的读书声飞出窗户,直达我的心底。
我突然明白了奶奶一直坚守在这座村庄不肯离开的原因。尽管如今物是人非,可时代进步的声音却一直在她心中。无论什么时候,乡村都有自己的声音。传统的热闹的嘈杂声散去,又有了时代进步的声音。这些声音不断传承,才使社会不断发展。⑤
这天,乡村的声音再次直达我心底。⑥
①这一段主要描绘图景,却没有提到声音,所以第一段起不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
②本段重点还是在描写画面,最后才引出“声音”,开篇内容冗长,结构显得凌乱。
③第一句语言不通顺。对“声音”的描写不够细致。
④“制式”“干净”仍是画面,需要思考如何过渡。
⑤这一部分都围绕奶奶展开,但关于奶奶坚守村庄这件事,前文全然没有提及,所以显得突兀。最后的抒情不是很自然。
⑥结尾点题,但是抒情性不强,需再斟酌。
修改建议
本文的选材构思比较独特,通过乡村里声音的变化展现乡村发展的历程。但作文开篇描绘乡村景象的内容过多,入题较慢,对于核心内容“声音”更是着墨不多,所以全文结构显得松散,重点不突出。建议开篇尽快点题,交代留在内心深处的声音是什么,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分镜头具体描绘声音(如熙熙攘攘的人声,大自然的声音,孩童的读书声等),结尾处再抒情升华,这样构思,可使作文结构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