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采
作者: 董丽焱考点解读
在主题为“大师风采”的文章中,作者常常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来体现人物作出的贡献,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展现人物风采。此类阅读作品大多为人物传记,这就需要同学们明确传记考查的要点。中考题中常见的考点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析人物精神品质;3.分析标题含义等。
“雾都孤儿”狄更斯
◎黄 薇
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他的挥霍和糊涂的头脑常使这个家庭陷于拮据。约翰·狄更斯也是他后来小说中那些不称职的父亲和不中用绅士的原型。
童年时,他家里有一间父亲的图书室,收藏了不少好书,狄更斯在这里饱尝读书之乐。但无忧无虑的童年仿佛稍纵即逝。为逃避债务,狄更斯一家开始不停地搬家,在他5岁时全家搬到占丹,10岁时又搬到伦敦。这样的情形发展到1824年,父亲终因欠债锒铛入狱。那时的英国有一种“债务人监狱”的制度,一个人如无力还债就有可能被监禁于此,直至还清债务,期间全家都得作陪入住监狱。父母带着家里最小的孩子住进伦敦马萨尔席监狱,而12岁的狄更斯则被送到伦敦华莱士鞋油厂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且食宿条件极其恶劣,薪酬极低。两年后,狄更斯的父亲才从监狱里放出来,当他得知儿子在鞋油厂的悲惨遭遇时震惊了。家境稍稍改善,狄更斯重返学校,终于告别了这段暗无天日的时光。
狄更斯无疑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冷峻的观察者,文学屡屡成为他向黑暗现实开炮的有力武器。有数据显示,1839年,伦敦一半的葬礼都是为十岁以下的儿童举行的。狄更斯试图将底层儿童种种不人道的遭遇诉诸笔端,写于1837年的《雾都孤儿》是第一部以一个孩子为主人公的英文小说,在头几章便将矛头直接指向1834年《贫民法》的冷酷无情:它将所有健全的贫民排除在国家救济之外。这种社会批判在《老古玩店》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狄更斯将天性中的悲悯全部倾注到小女孩“小内尔”之死上——它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伤感”的别称。
而狄更斯在晚期创作的小说《荒凉山庄》,对“大法官法庭”和衡平法程序的批判,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当时有人拿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与之作比,评价《荒凉山庄》直接导致了英国议会对大法官法庭的改革,如同《汤姆叔叔的小屋》几乎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狄更斯无疑让自己的笔,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时至今日,狄更斯仍会受到评论家的质疑,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就曾讽刺他是“肤浅小说家中最伟大的一个”。他的创作的确难以被界定为深邃,但不得不承认狄更斯“比他那个时代的任何小说家都了解并且创造了民族性”。
(选自《国家人物历史》,有删改)
●思考练习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狄更斯的?
2.本文标题为“‘雾都孤儿’狄更斯”,它有什么妙处?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时间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时,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那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得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等,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聂鑫森小小说集》,有删改)
●思考练习
1.对于文中的黑体字“满室芬芳”,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这几个字的含义和作用。
2.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