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中国文学的情感密码

作者: 孙忠莲

月亮,中国文学的情感密码0

主题阐释

月亮,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情感符号。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里,都闪耀着月亮的清辉。那束月光,穿越千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请根据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比较练习。

材料一:

在诗人笔下,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情感的载体。而月亮之所以成为中国诗词的“公共触媒”,大概是因为以下特点:

(1)月亮常常带给我们“随我一起走”的错觉,因此衍生出“相知、相随、相伴”等意义。比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2)明月的清辉笼罩天涯海角,分散各地的人们共享一轮明月,很多诗词就是通过月亮来表达人们的思念之情的。比如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3)月亮清静、纯洁,远离尘嚣,诗人用这种特性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高洁性情。比如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是夜晚最美的景色,许多诗词都借助月亮来表现月夜美景。比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

,清风半夜鸣蝉。

(5)诗人还会借助月亮表现宏伟的抱负或开阔的胸襟。比如曹操在《观沧海》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月亮有圆有缺,恰似人生有聚散。比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月光手帕

鲍尔吉·原野

很多年以前,我在医院陪护父亲。陪护的人没有床,一天后半夜,我散步在一楼的楼梯间,这时很少有人走动,几个乡下人披着棉袄蹲在楼梯口抽烟。偶尔有戴着口罩的护士手执葡萄瓶轻盈地往来。

我下到一楼,又拾阶上楼,走在我前面的小姑娘约莫是个中学生,行走间突然蹲下来,捡一样东西,旋即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她走开后,我看见地上有一个薄白之物,像一方手帕。

我走近一看,不是手帕,而是一小片月光映在楼梯上。

为什么是一小片呢?原来是从被钉死的落地长窗上一方手帕大小的小窗斜照进来的。这一片月光射入,在昏黄的楼道灯光下,弥足珍贵。

小姑娘误以为这是奶白色的手帕,她弯腰时,手指触到冰冷的水泥地上便缩回去了。她瞅了我一眼,也许是怕我笑话。

我不会嘲笑她,这一举动充满了生机、浪漫和幻想。小姑娘也是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饱受着怎样的痛苦煎熬,但她的心里仍然盛载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

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之前,我已经来回走了几遍。正是因为她弯腰,才诱使我把这一小片月光看成手帕,但我伤感于自己没有她那样的空灵,没有像她那样也弯下腰去。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世俗的眼光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美的愉悦。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希望她把这块“月光手帕”捡起来,轻盈地“抖”一下。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替月光遗憾,它辜负了小姑娘轻巧的半蹲下捡手帕的样子。

如果小姑娘轻巧地半蹲下身子捡起这方“月光手帕”,然后轻柔地抖一下,浅浅地莞尔一笑……搁浅在心底的浪漫情怀轻轻荡漾,那该是多么的唯美!

(选自《中国文学大师纯美阅读书系·月光手帕》有删改)

材料三: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叫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

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选自《人生最美是清欢》,有删改)

比较练习

1.认真阅读材料一,依据提示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6)___________

2.同为月亮主题,《月光手帕》和《月到天心》都以题目直指“月亮”,那么《记承天寺夜游》题目可否改为《记承天寺赏月》?请说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和《月光手帕》中的月亮情感,都有“伤感”和“唯美”的共同特点。两篇文章的“伤感”各指什么?“唯美”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手帕》《月到天心中》这三篇文章都以月亮为本体创造出优美的比喻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上一篇: 学习景物描写
下一篇: 营造氛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