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讲道理

作者: 黄卿

层层递进讲道理0

讲道理是一门“技术活”,需要高超的表达技巧。比起单刀直入的说话方式,迂回曲折、逐层深入的委婉表达,能让听众更加愿意听,且听得心服口服。

何为层层递进?就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逐层深入的一种论证方式。这样的论证方式如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循序渐进,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下面,我们结合课本中的《〈孟子〉三章》,总结以下三个层层递进讲道理的技巧。

一、紧扣论点,不蔓不枝。

论证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紧扣“人和”逐步展开:人和是取胜的关键——治国依靠人和——仁政得人和;《富贵不能淫》紧扣“大丈夫”进行论证:公孙衍、张仪遵循的是妾妇之道,不算大丈夫——大丈夫思想崇高——大丈夫信念坚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紧扣“忧患”展开分析:列举生于忧患的名人事例——分析忧患对人的磨炼意义——分析人们在忧患中奋发图强的表现——阐述国家在安逸中必然衰亡的事实——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心论点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我们的分析论证必须紧紧围绕这条线展开,这样的论证才是有效的论证。

二、逐步展开,有序推进。

论证的前后层次要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密,逻辑严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想要通过论述“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来奉劝君主施行仁政,赢得人心,开篇就把影响战争胜败的三个重要因素做了一番比较排序,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这一句以顶真的形式,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人和”是战争取胜最重要的条件,既开门见山地亮明了观点,又为后面的论证思路进行了规划,可以说是纲举目张。下文分作三层逐步深入论证:第一层先用战争实例,依次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顺势延伸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依靠的不是外在的优越条件,而是“人和”;第二层继续深入分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实施仁政才能赢得“人和”;第三层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全文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排比句的运用使语言表达铿锵有力,深入人心。

三、一问一答,步步紧逼。

如何将思维引向深处,巧妙布局?一问一答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质疑别人的言论引出自己的看法,如《富贵不能淫》中,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反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由此引出下文关于妾妇之道的看法,否认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也可以通过假设别人质疑自己的言论,从而将话题引向更深的层次。仍以《富贵不能淫》为例,孟子否定了景春的看法之后,我们可以假设景春针锋相对地质问孟子“你说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是妾妇之道,那怎么做才称得上大丈夫呢”,从而引出孟子关于大丈夫标准的观点。

提出的问题可以作为文章的过渡句(段),衔接上下文,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也可以把问题隐藏起来,只展示答案,暗中推动论证的进程,使文章简洁精炼,结构紧凑。《〈孟子〉三章》的论证过程属于后者。两种呈现方式各有所长,可以灵活选择,也可穿插使用。

现在,我们尝试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推进层次展开的潜台词补充出来:第一层针对开篇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质问“何以证明”;第二层追问“既然‘人和’如此重要,那君主该如何做才能做到‘人和’”;第三层继续追问“为什么‘人和’会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呢”。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潜藏着关键性的问题,同学们可以试着进行想象和补充,或者与同学讨论交流。经常做这样的思维小游戏,既能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又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也能快速提升我们谋篇布局的能力。

课文是我们学习表达和写作的最佳范本,只要我们深入研读,有意识地提炼归纳,就能从中找到一些“秘密武器”,再学以致用,勤加练习,一定可以做到妙语连珠,笔下生辉。

上一篇:
下一篇: 独爱孟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