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应
作者: 胡盼一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节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阅读心得
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得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中心明确。白杨树不平凡,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由此引申出它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跟北方坚韧质朴的农民相似,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顽强不息、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上纵横决荡,用鲜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二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阅读心得
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出现了四次“背影”,在写作手法上属于反复照应。这是前后照应的一种,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读后能理清文章的结构,使文章情节环环相扣,从而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内心所寄予的浓郁的思念之情。
三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
接着开始造台阶。
……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
……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
……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节选自李森祥《台阶》)
阅读心得
文章紧密围绕题目《台阶》来写,文章的内容和题目处处形成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从表现手法上看,小说内容处处写到父亲和台阶,对文章主题起到了强调、渲染、升华的作用。无论是故事的开端(文章开头直接点题),还是故事的发展过程(父亲在为造台阶做准备),再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新台阶造好了,但父亲却迷茫了),最后故事的结局,“台阶”都贯串全文、照应全文,成为故事发展脉络。
写作借鉴
照应是一种写作手法,指文章中前面提到的内容与后面出现的内容相互呼应、关照。借助照应,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连贯,主题更加突出。
照应通常可以分为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前后照应里又可细分为伏笔照应、悬念照应、反复照应。
照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首尾形成照应,可以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2.前后照应主要是能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或叙事部分环环相扣,让读者能明晰文章的内容结构。
3.文题照应主要是使文章内容和题目形成照应,让读者在读文章内容时更能清楚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
4.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有伏笔,有交代,有结果的故事能增强读者对文章的兴趣,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照应这一写作手法呢?
1.在写作前,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确定需要照应的内容。
2.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前后内容的呼应,适时地提及前面出现的内容,使文章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3.在修改文章时,要检查照应是否恰当、自然,是否能够起到增强文章结构严谨性、连贯性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照应手法,提高文章的质量,使作文主题更加凸显,表现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