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里的非遗

一针一线、一陶一瓷、一刀一刻,非遗手工艺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温度。这些由匠人指尖传递的技艺,不仅是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是与历史对话的独特方式。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慢艺术”,寻回对中华文明最初的感动和敬畏。

非遗

介绍

1.蜀绣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西汉时期就已初具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蜀绣在三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蜀国宫廷中的重要装饰艺术。到了唐代,蜀绣已经闻名全国,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蜀绣的风格是由其独特的技艺表现出来的,即以针代笔,以线代墨,通过不同的针法和丰富的丝线色彩来表情达意。

2.打铁花

打铁花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火灯。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3.针灸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片段欣赏

女红之美——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蜀绣历史悠久,人们把蜀绣的艺术风格概括为: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汉末三国时,蜀绣均被用来换马以应作战之需并补财政之不足,这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性。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2000年前,蜀绣已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晋代时东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称:“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把绣与金银珠玉并列,称为“蜀中之宝”,可见当时蜀绣已十分发达。

唐代时,四川郫县安靖蜀绣是上达朝堂的贡品,是皇帝赏赐文武大臣的礼品。在这里,蜀绣不仅成为一种奢侈的艺术品,更代表着一种荣耀,一种身份和地位,闪耀着超凡脱俗的光芒。

天生就具有艺术气质的古蜀人,在自己的衣饰上随意描画,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感,也催生了一种传承数千年的蜀绣技艺。他们在一针一线之间,倾注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一经一纬之间倾注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与梦想。

(选自戚光英《绣美中华》,有删改)

齐云山下打铁花

暮色渐沉,天空愈发深邃,沿蜿蜒山道前行,淡淡草木香在空气中消散,还夹杂着即将入夜的清寒。于齐云山脚下用过晚膳,只因一场打铁花,此刻,我的脚步都不由添了几分急切。

不远处,游客中心的广场上已聚了不少人。场地中央那两座化铁的熔炉里,炭火熊熊,烈焰狂舞,似在贪婪地舔舐炉壁,朝外喷吐着滚滚灼人气息,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在暗暗蓄力。

齐云山的夜色,如水般缓缓漫了下来。山峦于暮色中勾勒出起伏的线条,星群疏淡邈远。山上树木临风而立,清幽无限,与山间若隐若现的灯火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神秘又宁谧的韵致。

音乐声戛然而止,一位艺人手持特制器具,从熔炉中舀出满满一勺在高温下熔得通红且透亮的铁水。那铁水在勺中翻滚、跃动,恰似炽热的岩浆,散发出令人敬畏的热度与光芒。艺人奋力将铁水抛向天空的那一瞬,时间仿若凝固。

铁水扬起,瞬间幻作满天璀璨繁星,朝四面八方飞去。顷刻间,橙红色的铁花于夜空中怒放,如田野中一朵朵硕大的紫云英,将齐云山的山势清晰映照。连绵起伏的山峦轮廓在这金色光辉的勾勒下,恰似一幅精心雕琢的金属画卷,每一处峰岭、每一道沟壑都彰显出刚硬且细腻的质感,而后又羞怯般渐渐隐去。

铁花绽放之时,一阵“噼里啪啦”之声猛然炸响,仿佛无数串鞭炮于同一刻被点燃,似悬泉飞瀑,水声轰然,盖过人喧马嘶,在夜空中久久回荡。每一朵铁花飞升降落,玉珠迸溅,雨打花开,忽明忽暗,它们在空中交织、旋转、碰撞,宛如一曲《将军令》,点弹、扫弦,音符跳跃、撞击,“军情急,军令至,将军点兵赴沙场,金戈铁马军威壮”。这声音更似直接叩击心灵,“卷起千层浪”。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作者孙剑,有删改)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灵枢经》的精华篇章《终始》

针灸取效最核心的只有三点:①准确的辨证;②精准的取穴;③到位的补泻。无论理论多么玄妙,落实到针灸临床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这三者缺一不可。首先是准确无误地判断病人的病机所在,脏腑经络虚实情况;然后通过病人的病情,精准地知道该取用哪个穴位来纠正人体的偏差;最后在穴位上针灸,通过手法达到补则实泻则虚的效果,使本来虚的经络补实,使本来实的经络泻虚。这三个针灸的核心都详细记录在《终始》里,非常重要。然而后世很多不明“道”的针灸师,辨证求奇却不能精准选对穴位,手法花哨却达不到补虚泻实的作用。如果能对《灵枢经》深入学习,将经典的思维方式变成常规,就能体会到“能知终始,一言而毕”的深意。之所以能“一言而毕”,就是掌握了这种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用一句话便可直指其精华,但没有这种思维的人听起来不过就是一句空话,乍听有道理,仔细分析又不知所云。“一言而毕”的说法并不夸张,是非常实在的。虽然同样说这句“精华”的话,如果是没有得道的人说出来,很容易让人感觉做作,但是得道的人说,却让人感觉非常真实,有分量,而且能产生一些共鸣。

〔节选自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第2版)》,有删节〕

上一篇:
下一篇: 写景不能滥用修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