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匠心,古法焕新生

在2024年4月20日举办的第四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万人风筝放飞活动中,153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图片与旗帜在长达199米的巨龙风筝上翱翔于云端,在天际绘制出一幅瑰丽动人的独特画卷。

“龙腾盛世显祥瑞,愿祖国如巨龙腾飞,势不可挡,一路向前。”巨龙风筝的创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风筝协会副主席王永训说。

30年前,他是在杨家埠风筝作坊打工谋生的年轻人;30年后,他的风筝搭乘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前往太空。小小的风筝,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文化交融的轻舟,为“讲好中国故事”写下生动注脚。

放风筝季节性强,对天气要求也高。如何能让大众一年四季都能看风筝,从早到晚都能赏风筝,成了王永训研究的课题。哈尔滨的冰雕,给了他启发和灵感。

既然冰雕能亮彩灯,那么风筝又有何不可呢?“花灯和风筝的技艺原本就相似,我当即就做了一批花灯风筝,在哈尔滨开了风筝展,反响热烈。”王永训说。

色彩斑斓的开屏孔雀、憨态可掬的抱竹熊猫……在光彩交映的夜色间,动静相称的结合中,王永训设计的风筝以其独特魅力,扩充市场需求。“抱朴守拙不是因循守旧,风筝的传承需要市场。面向市场,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从网络推广到岗位培训,从研学参观到国际访学……王永训在风筝文化的传播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创新探索。

“政策的不断完善、市场的正向反馈、老百姓的喜爱,更让我觉得责任在肩。在产业化探索中广泛传播,在市场化道路中赓续传承,这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追求。”王永训说。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历史的足迹。近年来,非遗不断“出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也让大众看到了无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传承民间技艺,是他们对家园、对中国文化谱系的无言付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