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
作者: 苏淑婷
秀丽罗凤以诚为美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横县和灵山县交界处,有一个秀美的小村庄,名叫罗凤村。它因一种独特的贸易习俗享誉全国,被称为“诚信村”。
罗凤村的每户村民都有自己的菜园子,菜园里的蔬菜瓜果在满足自给自足的同时常有剩余。于是,他们便将这些菜摘干净,按捆扎好,拿到菜市上出售。村民们将自家一篮篮、一筐筐的菜挂在一棵大树下,菜筐上系着小竹篓或塑料袋,在旁边的小纸牌上写下“一元”“两元”等不同的价格,随后便离开去忙自己的活了。
这个无人售卖的菜市并不大,却是“诚信村”这一美名的来源地。罗凤村的无人售卖菜市是自发形成的。那是一个农忙时节,一位村民无暇看守菜摊,便将写好价格的小纸牌绑在菜筐上,旁边放着一个小竹篓,以便买菜的人放钱。傍晚时分,村民回来了,他发现买菜的人们竟然领悟了他的意思,买走了菜,留下了钱。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效仿他的这种做法,无人售菜的习俗也就逐渐形成了。
罗凤村的村民们一直坚守约定俗成的规矩,将出售的蔬菜分类扎好,明码标价,买菜的人自行选取,放下钱,拿走菜。罗凤村村民共守默契,信守“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原则,将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依然盛行。
“一元村医”守信践诺
吴光潮是浙江省建德市梅塘村卫生室的医生,5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有病人需要一定随叫随到的习惯。上门诊治,诊疗费、医药费,包括器材费,吴光潮一共只收取一元钱。
1966年,吴光潮在梅塘村村民们的资助下参加了半农半医的学习班,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那时的梅塘村经济落后,缺医少药,吴光潮学成归来后,便立志留在村里为村民们服务。吴光潮说:“是村民集体出力出钱培养我的,所以我承诺过,学了技术一定为村民服务!”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原有的合作医疗体制解体,农村卫生室看病连带开药,从最初的五分钱涨到了一元钱。为了不让看病成为村民们的负担,吴光潮向全村老百姓许下了一个承诺:一元钱看病,不再涨价!吴光潮说:“那个时候因为我家里条件还好,政府给补贴,村里也给补贴,我想我就不涨价了。”
从1983年至今,吴光潮始终坚守一元钱看病的承诺。
诊费可以廉价,但治病救人的过程绝不打折。对于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吴光潮都会仔细询问、治疗,并一一记录在案,时间久了,不少外村的病人也慕名而来。
再后来,随着物价上涨和就医人数的增加,梅塘村卫生室每年都会出现医疗费缺口。为了坚守一元钱看病的承诺,吴光潮拿出自己的工资做补贴。为了减省医药费开支,吴光潮经常上山为病人采草药。如今,他仍保留着这个习惯。
因为医术高超,许多大医院都想高薪聘请他,结果全都被他婉拒了。光阴悄然逝去,吴光潮就这样在村口的卫生室坚守着,一元钱看病的承诺一守就守了三十多年。骤雨疾风,昔年旧事,一切都可以被改变,然而在吴光潮内心深处,当初对父老乡亲的承诺,永远都不会变。
主题导语
古人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对“诚信”的思辨与劝诫渗透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体现在做人做事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内涵。诚者,不自欺,要做到表里如一;信者,不欺人,要做到言行一致。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诚信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偏执想当然;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诚信要求人们信守诺言、遵守契约,不随意改变;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诚信要求人们做到踏实做人,不矫饰、不虚伪。
于国,诚信是立国的基石;于民,诚信是立身的根本。诚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个承诺,用近半个世纪来兑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山石屏村的前身,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麻风病专科医院——山石屏疗养院。1981年4月,24岁的李桂科走进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的山石屏疗养院,同患者休戚与共,数十年如一日践行着医者仁心的初心使命。
刚到山石屏的日子里,李桂科每天在黑潓江边换上防护服再进疗养院,从疗养院出来又在江边脱下防护服,晚上回到住所再进行蒸煮消毒。接触患者一年后,掌握了麻风病的传染规律,李桂科就再没穿过防护服。医护人员按联合化疗方案向患者发放药品,为患者做清创手术,李桂科还刻蜡版编制讲义,到周边乡镇培训乡村医生。1990年,洱源县境内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2000年,李桂科从健康区搬进疗养院,全身心投入到患者的社会康复、心理康复和山石屏村的建设工作中。
“外界的匠人不愿来,大伙就自力更生建家园。山石屏没有路,我们就动手挖出一条3公里的土路;黑潓江上没有桥,我就带着他们造船、架溜索。后来,又从铁索桥变成了现在的水泥大桥……”山石屏村几十年来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倾注着李桂科的心血。
如今,疗养院的老人们已年逾古稀,公共饭堂每天保障鱼肉蛋奶、水果和蔬菜供应,床头安装呼叫铃,每天有社工为他们进行血压监测。逢年过节,附近村子的妇女常来陪伴老人们,和他们一起包粽子、烙饼、表演节目。已退休的李桂科依旧往返于山石屏村,他筹集资金还原了山区白族的木垛房,展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麻风病人制作的生活用具,撰写文字介绍,整理各个时期拍摄的照片,建成了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