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

作者: 陈霞

欲扬先抑0

名家传技

名家引路

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刻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地燃烧着。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丫杈的树枝上有如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幅画,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诗。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

(节选自迟子建《燃烧的月亮》)

阅读心得

选文第一段写“冬春之交”的月光“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显然是“抑”笔。后文对“春夜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景中含情,充满赞美,无疑是“扬”笔。因此,前文“瑟瑟缩缩”的月光与后文春夜满月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燃烧的月亮”的生机活力,营造出了优美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继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节选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阅读心得

文段中,“抑”的部分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平庸的外貌,通过来访者的心理落差,突出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和相貌的普通,作者甚至用“刻薄”的语言来“调侃”托尔斯泰的长相。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将叙述重点聚焦到托尔斯泰的眼睛上,突出描写其目光犀利,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的特点。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透露着崇敬之情。文段“抑”的同时又在为“扬”做准备,正因为前面的“抑”,才使得后面的“扬”更有力度。

写作借鉴

“欲扬先抑”是一种创作手法,“扬”指褒扬、抬高,“抑”指贬低、按下。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直接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贬抑处落笔,再对其进行颂扬,这样做能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如何运用好欲扬先抑的手法,同学们须掌握以下3点:

1.把握分寸,扬抑有度。运用欲扬先抑法行文,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正面形象,因此先要把握好整体的情感基调,然后再进行素材选取。

2.巧妙过渡,情感自然。行文中,要在“抑”和“扬”之间进行过渡和转变,可以是人物际遇、认知变化、感情波动等。需要注意前后承接的连贯性,如果转变过于突兀,就会显得不自然。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欲扬先抑的实质是为了“扬”,因此在写作时,笔墨要着重于“扬”,“抑”则可点到为止,通过对详略的把握,突出记叙的重点。

学生习作

她,是一盏灯

袁浩洋

我的班主任韩老师有个霸气的外号,叫“韩不笑”。这个外号是一届又一届的学长学姐们传下来的,等我知道这个外号的时候,她已经是我的班主任了。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教室里。她看上去三十多岁,壮硕的身材,头发随意地在脑后扎了个马尾,脸上没有任何妆容,眼睛不大,一脸严肃。我打心眼里发愁:“哎,我这倒霉的三年呀。”

平时,我只专心做自己的事,既不是班里的优等生,也不是捣蛋鬼,和“韩不笑”正面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我想:就这样捱过三年,也未尝不可。

直到那一次——

我从实验桌旁抬起头,眼神穿过那扇半透明的窗户,向远处铅灰色的天空望去——天色已暗下来了。

我低下头,看着那精密复杂的化学仪器和五颜六色的化学药品,肚子还时不时传出此起彼伏的咕咕声。“唉,好饿呀。”突然,我脑海中萌生出这样的想法:不如“逃”回家吧?正当我鬼鬼祟祟地迈出逃跑的第一步时,门被推开了。一束昏黄的光线照了进来。只见那缥缈的光像一条蜿蜒的河流从远处而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点。我顺着那光线的弧度看去,一个熟悉的壮硕身影出现在门口,中性风的黄色格子上衣搭配灰白的牛仔裤,一双小而有神的眼睛快速地搜索着我们的身影。

她,我的班主任——“韩不笑”。她向我走来,一改往日的严肃,和颜悦色地对我说:“浩洋,老师知道你很累,但千万别放弃,胜利就在眼前!”听了老师的话,我愣在了那里。想到自己的“出逃”计划,想到自己一直以来对她的抵触情绪,一股愧疚感油然而生。

这时,老师将一个面包塞在我手里,然后微笑着对我说:“孩子,坚持!”我心头一震,再反应过来时,韩老师已经离开了。

她,我的班主任——韩老师,她对我笑了!原来,她一直都在以她的方式,默默地关注着我们,陪伴着我们。我放下书包,又站回实验桌旁,继续认真操作起来。

在这个夜晚,韩老师好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心中那名为“坚持”的火种。从今天起,我将在这盏灯的照耀下,继续前行,点亮我的人生之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中学】

点评

文中,小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了他的班主任老师,从满怀愁绪的“抑笔”到饱含深情的“扬笔”,转折是在一次做实验晚归时,老师给“我”送来面包,并微笑鼓励“我”继续坚持。从畏惧老师到感激老师,“我”的情感转变顺理成章,一个真实敬业而又关心学生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

上一篇: 蒲扇下的八月
下一篇: 留在记忆中的花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