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导读
作品简介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既是一本向我们介绍知识的书,也是一本启迪思维的书。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星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还将天文学家的探索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作者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结合天文知识、历史知识。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再到类星体的距离;从三角视差法,再到普遍红移,作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各种天文知识娓娓道来,讲解通俗易懂,类比恰到好处。
书中很多看似理性、冷峻的科学文字,实际是在讲故事——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以一个探索者的立场,用满足我们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方式,去讲述科学发现的故事。
作者简介
卞毓麟,江苏泰州人,1943年7月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旋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科研工作,1998年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现为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他主编与参撰图书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科普和科学文化作品500余篇,著译图书30部。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片段阅读
古代的哥白尼
阿里斯塔克在这部著作(《论日月的大小和距离》)中首先提出,如果在上弦月的时候测定太阳和月亮之间的角距离,就可以据此推算出日、月到地球距离的比值。阿里斯塔克指出:上弦月的时候,日、月、地三者应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月亮在直角的顶点上。他根据观测确定,上弦月时,月亮在与太阳成87度的地方,由此可以推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比月亮到地球的距离远19倍。虽然这个结果比实际数值要小得多,但其原理简单明了,值得赞赏。这是2000多年前测定天体距离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对其结果的称颂也理应超过对它的责难。
赏读
2000多年前,伟大的天文观测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他的理论,并进行大量观测、反复推算,数据结果却与实际误差较大。他的一些想法被指控为亵渎神灵,他的理论也被人鄙视。科学探索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我们应该认识到:阿里斯塔克勇于尝试的精神是宝贵的。据此思路,他在之后的探索中提出测量天体距离的巧妙办法,即测量地球与月亮的距离,为一个半世纪后伊巴谷的实践打下了基础。恩格斯热情地称颂他为“古代的哥白尼”。 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让人憧憬的天文话题。可如何靠近它,读懂它,需要执着地追求,也要采取巧妙的方法,需要智慧。
作者讲述了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故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推算结果,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阿里斯塔克做法的赞赏和敬佩。
金星凌日
哈雷提出通过观测金星凌日来测得太阳的视差,是在1716年。但是他本人却未能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因为金星凌日不是经常发生的。那时,最近的两次金星凌日也须等到1761年和1769年。哈雷虽然是一位长寿的天文学家,活了86岁,但是他于1742年去世了。天文学家们为了观测1761年和1769年的金星凌日,事先做了充分准备,组织多个远征队到世界各地去,希望在最好的条件下进行观测。可惜,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损害了观测的精度。1761年金星凌日时,各观测队求得的太阳视差数值差异很大:有的小到7.5″,有的大到10.5″。但是,天文学家们不屈不挠,继续努力,使1769年的观测大有进步。这次观测之后一共发表了200多篇有关太阳视差的科学论文,其中大多数结果都在8.5″~8.8″之间。法国天文学家潘格雷综合分析全部资料后,于1775年公布了最后结果:太阳的视差为8.8″。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可惜当时人们并不重视它。
赏读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并非亘古不变的真理,它是通过不断质疑、不断否定而突破教条、持续追求的过程。选段中,作者运用了两个“但是”与两个“可惜”,先说哈雷无法参与观测金星凌日的遗憾,再说其他天文学家观测不准确,接着说第二次观测大有进步,最后说观测的结果不被当时社会重视。这四个转折性词语,真实地反映了通过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的曲折历史,叙述上一波三折,富有悬念,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张力和起伏的内在美。
奇妙的发现
那一年,他(布拉德雷)有一次泛舟于泰晤士河,注意到桅顶的旗帜并不是简单地顺风飘扬,而是按照船与风的相对运动变化着方向。布拉德雷想到,这种情况与你打着伞在雨中行走时是一样的。如果你将雨伞垂直地撑在头上,你就会淋到从伞上往下滴的雨点。但是,只要将雨伞稍稍朝你前进的方向倾斜一些,那你就不会被雨淋到。你走得越快,雨伞就必须往前倾斜得越厉害,雨滴的下落速度与你行进的速度之比决定了雨伞倾斜的程度。
于是,布拉德雷终于找到了天龙γ星位置偏移的正确解释。他在写给哈雷的信中说道:“我终于猜出以上所说的一切现象是由于光线的运动和地球的公转所合成的。因为我查明,如果光线的传播需要时间的话,一个固定物体的视位置,在眼睛静止的时候跟眼睛在运动,但运动方向却又不在眼睛与物的连线上时,将有所不同;而且,当眼睛朝各个不同方向运动时,固定物体的视方向也就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布拉德雷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在这里,天文学家的望远镜是“伞”,而恒星射来的光线则是“雨点”,在行走的那个人便是我们的地球。
赏读
人类测量地球与月亮、太阳以及其他更远的星球的距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对天文保持极大的热情,需要坚强的毅力,也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选段记叙了天文学家布拉德雷泛舟泰晤士河的一次奇妙经历,清楚地讲述了他的惊奇发现、他的想象、他的推理。望远镜必须像雨伞一样朝着地球运动的方向略微倾斜,才能使星光笔直地落到它的镜筒里。由此,布拉德雷发现了“光行差”,为后来人们找到恒星视差打下基础,作出贡献。这既是一个天文发现的逸事,又能说明科学发现的某种道理:用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恰当的类比,找出两者的共同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