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色彩
作者: 郭亦涵
作者自画
我个子不高,头发蓬松浓密,两眼炯炯有神,四颗痣在鼻梁前排开。我酷爱看书,书,亦良友。它告诫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它鼓励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提醒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还热爱运动,尤其酷爱篮球。运动使我明白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令我收获在较量中悄然铸就的友谊。运动中,我不仅乐于动脑,更是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少年。书籍和运动,吾之所爱,成长路上伴我前行。
我安闲地随风摇曳,沐浴日光,晃动腰肢,舒展躯体。我,是一株小草。
晴空万里之下,白墙黑瓦,高楼林立,披着金色的光辉。车水马龙,人群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昌盛。我惬意地闭上眼……一切如此平静。
然而,天际似有隆隆响声。接着,世界被撕得粉碎:地面苏醒了,如病入膏肓的老者,喘息,剧烈地咳嗽;秀气的房屋仿若被粗鲁地捶打,顿时,破开了一道大口子;人群惊恐逃窜,呐喊尖叫,更有甚者,已被骤然倒塌的建筑砸中……我定睛再看——
“哐——”随着滚滚沙尘,一棵大树无力地伏倒在地上,一根枝条砸在了我身上,我柔弱的草叶不堪重负,晕倒了。我昏昏沉沉地闭上了眼……
不知过了多久,再次醒来,满心希望这是噩梦的我,错了。
哪还有干净整洁的城市模样?天际压满了乌云,四周灰尘飞扬,沿街的大小店铺仅变成黑洞洞的废墟,闪亮的路灯也黯淡地碎了一地,唯一一抹亮色,却只是血肉模糊肢体上的血红。
接着,疼痛包裹了我,抓挠着我的五脏,麻木之后阵阵钻心的疼痛,让我无法忍受。在这多感官的冲击之下,我不禁绝望,怨恨这如此短暂的生命中却仍遇到的致命一击。我几乎在这一念之间又丧失了意识……
半梦半醒中,我隐约听到了声音,脚步声、交谈声、喊叫声……
我好奇地睁开眼,注视着周围的景象。似乎只一会儿,一些穿着制服的人便支起了帐篷,来来回回地拿着仪器,牵着狗在废墟之中艰难地前进。
突然,狗原地蹲下,那些人迅速围上来,或拿铲,或用手,小心翼翼地扒拉着砖和土。很快,那几人的手便鲜血淋漓,可他们竟面露喜色。我正迷惑,却见他们或扶,或托,救起一个人来,有条不紊地向帐篷跑去。远处,更多的人投入营救。
日子在流淌,人们疗伤,排着队领取物资,撑起排排的帐篷。灰色的记忆被耐心细致地尘封,逐渐成为过去。阳光也缓缓洒向这座命途多舛的城市。
可是,我仍伏在泥土中,动弹不得。我焦急起来,清晨的露水中,傍晚的夕阳下,我一遍遍自问:我能活下去吗?我能给这片灾区增添一丝绿色吗?
时间给了我答案。在人们挽起衣袖盖起第一栋房屋之际,我从枝下抽出了脑袋。终于,历时许久,我又能正视这重创之下振作的城市,端详人们不自觉流露的笑容。忘却曾经的铭心痛楚,求生的本能和生命中勃发的生机,让这座城市挨过了这沉重一击,我悲喜交加。再看这风景,少了几分眼花缭乱,反倒有了更多的绿色:绿帐篷,绿绷带,绿军装。坚韧的绿,勃勃的绿,这才是我眼中真正的色彩吧!
阳光下,我颤抖着,抽出一枝绿色的嫩芽。
(指导老师:刘克飞)
创作感言
悄然间,吱呀呀响的风扇抖动了起来,颇有摇摇欲坠之感。这是2023年我切身体会的一幕。当时发生在台湾的地震余震波及了温州。在大地略一震颤的刹那,我不由得联想到了满目疮痍的场景。事后,经过查询,我才真正了解到许多因为地震而生灵伤亡的记载。温州的这次余震,让我无意间对这天灾之下人民的团结齐心有了一分体会。这份感动萦绕在心间,本应随时间流逝,然而,当我目睹一株路边的小草蓬勃生长之时,它又历历在目,让我情不自禁地起笔,尽力地描绘无情的灾祸之中人们的顽强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