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作文题解(深圳卷)

2024年中考作文题解(深圳卷)0

王俊珍,深圳市龙华区初中语文教研员,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授课专家,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优秀学员,广东省命题专家库成员。

徐杨阳,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观澜校区初三语文组备课组长,龙华区在线教学能手,曾获深圳市龙华区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综合一等奖第一名。

【真题再现】

全命题作文(45分):

自然景色四季流转,少年成长拔节而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风貌向美向善,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看,风景在变,关注变化的风景,感受变化的力量。

请以“看,风景在变”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的文章;

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 文中不能出现影响评分的校名,人名,如不得不出现,请用×××代替。

【独家解析】

“看,风景在变”这一作文题目,诗意盎然且富含哲理,紧密契合课标中对于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思考人生,本题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一、何为风景:建立多元视角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愈发关注学生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无论是深圳还是其他地区,均展现出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切关注。这些命题旨在促进学生精神成长,鼓励学生从自身生活场景中汲取灵感。

关于“风景”的内涵,提示已给出明确方向:自然景色、少年成长、科技发展、社会风貌及神州大地等。这表明“风景”既可实指也可虚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多元视角。

需要注意的是,提示中的“四季流转”“拔节而上”“日新月异”“向美向善”“万象更新”等词,均蕴含褒义色彩,说明写作素材应积极向上。当然,某些看似负面的素材,若能从积极角度审视,展现人的胸怀气度、辩证思维,同样能成为独特的“风景”。

二、谁看:强调“我”的立场

深圳中考作文持续关注学生自我成长变化,如2019年的“因为有我”,2021年的“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2022年的“是你,让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均明确指出“我”的存在;而2020年的“见证美好”,2023年的“把学到的用起来真有意义”,虽未直接出现“我”,实则隐含了“我”作为“见证”和“学习”的主体。

同样,“看,风景在变”中,“看”虽为开篇动词,但其背后隐藏着“我”,凸显了写作者的参与状态和见证者角色。因此,“看”不仅是视觉感知,更蕴含主动观察的态度,要求学生勇于表达主观感受和独特理解,体现“我在”“有我”,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风景如何:关注思维品质

题目中的“变”字,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描绘呈现。这要求学生不仅留意风景的当前状态,更要探究其变化原因、过程及未来趋势。这要求多样的思维方式,需用综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审题立意。例如写作时,可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不同时空下风景的差异,突出变化的显著性。同时,在描述变化的过程中,既要与风景变化产生情感共鸣,又要进行理性分析,使文章兼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审题误区】

1.有“看”无“我”

“看”不仅是视觉动作,更是心灵体验与感悟的起点。学生需采取积极主动的观察姿态,发掘常人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然而,部分学生仅停留在对风景变化的单纯叙述层面,如同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或是大而化之,逐点介绍城市、家乡的变化,笼统又浅层;或只是展现某处风景从A状态到B状态的转换,有细节却无意义。这种“置身事外”的立场,忽视了风景变化带给“我”情感、思想上的影响,那么此类作文仅停留在写景层面,完全背离了作文提示中“感受变化的力量”这一要点。

2.有“风景”无“变化”

部分学生沉溺于风景的静态描绘,忽视“变”这一关键词,导致文章缺乏动态感。需要注意的是,“变”可以从两方面立意。一方面,“变”为风景之变。写作时可着墨于变化的具体过程与结果。例如巧妙地按照时间顺序,从往昔追溯至当下;或依空间转换,比较不同地方的风景。另一方面,“变”为内心之变。“感受变化的力量”指的不仅是感受外在世界之变,更记录内在成长蜕变。例如,外在的风景客观上并无变化,但是由于观察者自身心态变化,对风景的认知也随之转变,这也是一种“风景在变”。

3.有“变化”无“思考”

“变化”只是表象,“变化”之后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然而,学生在作文里往往热衷于描绘风景变化的直观景象,却忽略对深层根源的挖掘与探讨。例如细腻地勾勒出城市中老旧街区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自然景观如何从满目荒芜转为郁郁葱葱,但是对原因却不提或者一笔带过。作文中对于变化景象的铺陈与展示,表面上看起来“琳琅满目”,实际上缺乏深度与力量的无意义“炫技”,显得异常空洞。

上一篇: 饮一杯家醅
下一篇: 看,风景在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