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意义,唤醒成长之力

作者: 陈小林 徐芳

发现意义,唤醒成长之力0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语文学业考试作文考题的命题方向逐渐由向外探索转变为向内自省,观照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和情感问题,鼓励学生表达最真实的思考,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成长,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写作的语意逻辑,锻炼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和思想表达的能力,兼顾了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和学业考试的区分功能,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班级组织了“诗词大会”活动。前三轮循环赛中,第6组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小组组员很沮丧,有人甚至产生了退赛的念头。组长说:“‘诗词大会’活动是为了让我们积累更多的古诗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目前,我们虽然暂时处于劣势,但大家发现了吗?这几次我们都是在‘边塞诗’的积累上暴露出问题。与其说这是在竞赛,不如说是在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只要弥补了这些缺漏,我们将无往不胜!”小组成员找到了竞赛失利的意义,重新燃起了斗志。

发现意义,往往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带来的沮丧,积极地面对生活。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试题解析】

1.为何写——命题的价值

2024年的作文考题以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创设“诗词大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困境之于自己的意义,从而摆脱沮丧,积极生活。

就成长价值而言,作文命题既要拓展情感和思维的表意空间,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有话可说。本次命题贴近学生生活,直面当下学生遭遇挫折后开始放弃进而渐渐失去积极人生态度的困境,意图通过写作唤醒学生的成长之力——用理性思考面对失利,用积极态度应对挫折。

就文化价值而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文化自信”,武汉市中考作文命题以“诗词大会”为背景,引导学生从活动目的层面思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弘扬。

本次作文命题以成长价值为终点,渗透文化价值,通过情境中的人物对话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与行动引导,实现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和建立文化自信的统一。简而言之,学生的成长中缺失什么,需要怎样的价值引导,作文就考什么!

2.写什么——题意的理解

◎材料。材料创设了“诗词大会”比赛活动的背景,提供了“落后状态”的情境,落后使人产生了沮丧的情绪,导致组员产生了退赛的念头。组长为了安慰大家,告诉大家竞赛失利的意义是发现自己在诗词积累上的不足。大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失利的意义,变得积极起来。其中组长说的话支撑着作文的表达逻辑,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①“诗词大会”活动的目的:让我们积累更多的古诗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

②现状:目前,我们暂时处于劣势。

③从现状中发现的问题:这几次我们都是在“边塞诗”的积累上暴露出问题。

④发现问题的意义:与其说这是在竞赛,不如说是在帮助我们查漏补缺。

⑤发现问题的结果:只要弥补了这些缺漏,我们将无往不胜!“小组成员找到了竞赛失利的意义,重新燃起了斗志”是整个事件最后的结果,重在指明发现意义的重要性。

◎要求。题目中的“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的道理”是对写作文体的提示——写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但无论是写自我经历的记叙类文章,还是写论述道理的议论类文章,都要体现鲜明的文体特征,同时需要将事件包含的事理表达清楚——为什么要发现意义,发现了什么意义,发现意义有什么价值。

3.如何写——表达的逻辑

语意逻辑的起点应该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缺失,再到获取积极生活态度的过程。围绕“发现意义,往往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带来的沮丧,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整体语意,对本题题意可以作如下表达来呈现清晰的事理逻辑:

◎困境带来的沮丧——这是“发现意义”的触发点。为了体现“发现意义”的价值,“发现意义”这一行为需要有合理的背景,毕竟人在顺境中一般不存在“摆脱沮丧,获取积极生活态度”的需求,故而需要创设一个心态、思想或行为上积极转变的前提。具体可表现为:失败、困境或迷茫的状况而导致沮丧、压抑、焦虑等精神状态。

◎发现意义——这是整个题意的核心要素。学生要从认知层面上突出自己对发现意义的思考,这是摆脱沮丧、获取积极生活态度的关键。发现困境的意义,其实质是换个角度去思考困境的作用,如:

①发现“考试失利”的意义是知晓自己在学习上的疏漏之处,让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从而不再因考试失利而沮丧,而是向明确的学习方向努力。

②发现“老师批评自己”的意义是帮助自己找到缺点和不足,接受批评并主动改正问题,从而让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③发现“反复教也教不会父母使用电脑”的意义是产生更多交流亲情的机会,不再对此感到焦躁,而是更加耐心地讲解和演示。

……

◎摆脱沮丧,积极地面对生活——这是“发现意义”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表现为:能够明确努力的方向,让心中有希望;或让行事有动力,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

4.写得如何——评价的标准

作文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来评分。作文的“类别”以“内容”为依据来确定,“类别”的档次以“表达”为依据来确定。评卷时,先依据“内容”来确定不同的类别,再依据“表达”来确定上下档次。“内容”包含两个方面:题意的理解和题意的支撑。“表达”分为三个层次:优秀、合格、不合格。

◎对题意的支撑的判断:

支撑恰当:记叙性文章的事件或议论性文章的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观点、思考等)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支撑的内容能具体呈现出题意所蕴含的事理逻辑,让人信服自己表达的观点和思考。即能交代清楚:有陷入困境、迷茫焦虑的触发点,有发现明确的、合理的、有实际价值的意义,有事理发展过程或细节,能将过程具体化,并展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支撑缺陷: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有相关性,但文中的事件或材料只是空洞地贴上题意的标签,没有交代清楚所处的困境,或者无法将发现意义的内容具体化,或者发现的意义无法导向积极生活的结果。支撑的材料不能呈现处于困境这一背景,不能发现意义的具体内容,不能找到努力方向从而积极生活的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

支撑错误:事件或材料貌似与题意相关(需要读者从自己个人经验中提取事件或材料的要素后才能与话题相关联),其表述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无法支撑本题题意,其表达的意图与本题题意无关。

【写作误区】

误区一:将“发现意义”理解为“发现失利的原因”

“发现意义”实质是体现积极人生态度,换个角度去思考困境的作用。其中发现导致困境产生的原因也是困境存在的意义,然而学生如果在题意支撑中只表达了反思失利产生的原因,进而调整心态或做法,则是对题意理解错误但相关,属于三类文或下之。

误区二:将“摆脱困境带来的沮丧”当作写作重点

“发现意义”的过程才是写作的重点。“困境带来的沮丧”是没有“发现意义”之前的不好结果,是触发“发现意义”的逻辑起点,而“摆脱困境带来的沮丧”则是“发现意义”的逻辑终点,与“积极地面对生活”一起作为“发现意义”的价值和作用,这两部分写作时渲染即可。重点应放在“发现意义”这一核心要素上,发现明确的、合理的、有实际价值的意义,对事理发展过程或细节能具体化呈现。

【考场佳作】

发现意义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我们会遇到诸多困境,可能会因其沮丧失落,甚至是一蹶不振。发现意义,往往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带来的沮丧,积极地面对生活。

董宇辉从农村考入县里最好的高中。刚进校,他因之前从未接触过英语而经常考倒数第一。他十分沮丧,一度有了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但他思忖,发现了其中的意义:学习英语是为了让我们放眼国际,拥有交流能力,是鼓励我们走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我的梦想就是走出去,我已从农村走入县城,何不用英语走得更远呢?况且,这几次考试并不是打击我,而是帮助我找到自己在语法上的薄弱环节。我相信,只要查缺补漏,我的英语学习就能更上一层楼!

于是,董宇辉改变了对英语及考试的看法,重新燃起学习的斗志。他开始每日早读英语,在课堂上踊跃提问,在课后大量刷题。发现学习英语的意义让董宇辉不再沮丧,开始积极地面对学习。

宋晶刚入国家古籍研究院,就接受了多重考核。但由于她是新手,所以成绩并不理想。她因此受到打击,深感沮丧。但她思忖:修复古籍不只是一项工作、一个考核项目,而是事关中华文明的考古、人类历史的进步。我选择做一名古籍修复师也正是因此。所以,这一次考核不是为了证明我有多差,而是客观反映我的修复水平,让我看到在当前阶段我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更好地向世人展现千百年前璀璨的华夏文明。

发现了修复古籍及考核结果不理想的意义后,宋晶忘却了困难带来的沮丧,获得了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她开始积极面对,每日重复练习着浸润纸张、轻夹书叶等烦琐程序,迎难而上。宋晶发现了修复古籍的意义,改变了认知评价,摆脱沮丧,勇担重任,拥有了积极的态度。

时光如河,困境总会与我们在暗流中湍急相会。但少年郎不应就此消沉,我们当意气风发,纵横天地,与日月共峥嵘。所以,让我们发现诸事诸物的意义,积极面对生活吧!

【点评】

这是一篇有宽阔视野、有辩证思考的议论文。考生从“发现事物本身与失利的意义”入手,来阐释“发现意义,摆脱沮丧,积极生活”这一事理。从对题意的理解上看,考生选取的两个事例都能扣住题目所提示的“发现意义”的内涵。在董宇辉和宋晶的例子中,“发现意义”一方面是基于他们所从事的这个事情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两人反思考试或考核失利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摆脱沮丧,积极面对。同时“发现意义”后都有心态和行为上的调整与变化,来支撑“积极生活”这一要素,入情入理。文章结尾处更是立足新时代,呈现少年们应有的精神风貌,总结中心观点——“发现诸事诸物的意义,积极面对生活”,很有感召力!本篇文章结构严谨,叙例与议例相结合,很好地展现了考生对题意的正确理解与恰当支撑,是值得学习的考场佳作!

陈小林,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全国“四方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首届“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奖,湖北省课堂教学展示课一等奖。

徐 芳,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曾参与黄冈市中考命题,荣获湖北省“两课”先进个人,黄冈市教学比武一等奖、“教坛新秀”、光谷“优秀教师”等称号。

上一篇: 回味
下一篇: 一场抵达灵魂的爱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