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美是吾乡
作者: 韩灏洋
白马河畔,寿水之阳。一个历经千年的小城,一个有着美丽寿星传说的故乡,在中国的众多城市中虽然名不见经传,可它却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它美在何处呢?
是因为那南边的滨河吗?驻岸观天天不尽,攀桥望水水无垠。没有黄河的蜿蜒曲折,却有长驱直入的胸怀坦荡;没有长江的奔腾浩荡,却懂得小河的细水长流。滨河公园临河而建,走进去,只闻得见杨柳的阵阵清香,望得见河中的芦苇紧紧拥挤,更不说林中小道、河岸大坝。无论是艳光四射的太阳,还是浮光跃金的月光,它们都注视着汤汤滨河水,更注视着寿阳两千年历史的变化沧桑。
是因为那西北的方山吗?走上山顶,抬手便是碧霄,云白得纯净,天蓝得纯粹。不是泰山,却有胜过泰山的清凉;不是黄山,却有不输黄山的奇绝。既可以参悟“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又可知晓“豁然开朗”的意境。依山而建的森林公园,更是寿阳之奇景:每年四月,山寺桃花,遍野盛放;峰峦间的吊桥,虽为木制,历经百年,依然通行无阻;方山寺间,华严开宗,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浓缩!
滨河、方山,汇聚了天时地利,和这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朴实的黄土地,一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寿阳人,更滋养着现在的20万寿阳人。这片土地呀,曾经苦了百姓,也坚韧了百姓;现在养了人民,也锻炼了人民。
在“三代帝王师”祁寓藻故居,看这位居官五十余年的“寿阳宰相”禁鸦搜奸的壮举;在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烈士纪念馆,回望那段红色信仰照耀中国的峥嵘岁月;在城南冷泉寺的大雄宝殿,听唐朝的慧思僧人跨越千年的吟诵,如何参透世俗红尘……这些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寿阳人民的记忆;在寿阳,鹿泉山、长寿山、“寿星洞”、“寿星泉”、“寿星坛”、“寿星飞仙石”、“寿星桥”,种种文化遗存,不仅是“寿星福地”四字的代表,也是寿阳人民忠诚、善良的信仰寄托!
而今,你看那平头镇农夫的辛勤与洒脱,让寿阳茴子白闻名全国;看那宗艾镇商贩的精明与热情,让寿阳商帮站稳一席之地;再看那松塔村水库工人的严谨与敦实,更让黄土高原上荡漾寿水清波,更有天鹅起舞,一派塞上江南风光……怎一个美字了得!
千年青史,丽景奇观,信仰交织,人城并寿!当之无愧的寿星福地,大美寿阳!
美哉!寿阳,人间至美是吾乡!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阳竹马、寿阳爱社
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目前,民间现存的寿阳大竹马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根据剧情需要,角色大多为武将。表演时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深受人们欢迎。寿阳大竹马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剑戟的激烈拼杀。
“爱社”也称“耍鬼”,是流传于山西省晋中寿阳县平头沟北一带的极为古老而又, 稀有的傩舞形式。据说是表现“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故事: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命令将士打扮成24家“魂头鬼”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爱社稷的英勇行为,就把这种傩舞称之为“爱社”。《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据说是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而“爱社”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其他三大社的节目只可在庙外的山头上表演。黄帝的将士由于佩戴鬼饰面具作战获胜,子民便把对黄帝的崇拜转为对“鬼”的崇拜,成为一种“鬼”图腾。到明代以后,傩舞演变为傩戏,傩的分支为两类:一类是娱神重文情,一类是驱鬼重武技。傩舞“爱社”由于地处平头武术之乡,其舞蹈动作将武术中的小洪拳与舞蹈融为一体,粗犷简单,原始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