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神韵

作者: 许培铭

这是一位身着汉服,仙气飘逸,纵情投入地抚着古筝的小姐姐——她的网名叫“碰碰彭碰彭”,原名彭静旋。

在她的身后矗立着法国巴黎的城市地标——埃菲尔铁塔。

微风轻轻吹过,她衣袂飘飘,如仙女下凡。

她淡定自若的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随着一阵清脆悠扬的旋律响起,周围的行人不由得停下脚步。

看,她的手指正无比自如地游走在琴弦上。

听,一首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排山倒海般滚滚而来……

古筝乐声铿锵,极具穿透力,令人感奋!她那强劲而又柔韧的弹拨动作,透出一股凛然昂扬之气,大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势,不觉让人想起“古弦涌浪江河水,筝扫弹拨络长城”。

一根根拨动的琴弦,如同一个个飞舞跳动的精灵,欢跃在你的耳畔,震撼着你的心灵,可当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和着乐曲,哼唱道——“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同为中华儿女的我,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听,一首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内容的《十面埋伏》,疾风骤雨般开篇……

急促而跳跃的音符,时而如行军令般严整,时而如咚咚战鼓雷响,时而呐喊声震天……异国他乡的街头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热烈的乐曲哇!这是在用音乐描绘激烈的战争场面啊!仿佛再现了刘邦与项羽的垓下之战。

这琴声,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起来,使黯淡的阳光变得明亮起来,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起来。

使人想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使人想起,“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使人想起,“煮一壶生死悲欢,祭少年郎,明月依旧何来怅惘;不如坦坦荡荡,历遍风和浪,天涯一曲共悠扬。”

我不禁深深沉醉于乐曲中。

彭静旋的手、胳膊、肩膀都在有力地配合着弹奏。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它使你惊异于那个柔美汉服包裹着的娇小躯体,那宛如青葱的玉指,居然可以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宛若一股东方神韵流淌在巴黎街头,余音绕着埃菲尔铁塔,连绵不绝。

在巴黎街头,她的听众有跟着音乐一起手舞足蹈的小孩,有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有长着络腮胡须的黑人朋友,有坐在花坛上轻声和着拍子的白人小伙,更有听完乐曲,潸然泪下的华人……

一曲终了,她点头微笑,向大家致谢。周围寂静无声,人们都还沉浸在那优美的旋律中。

随着一处掌声响起,现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指导老师:田苗)

老师点评

《安塞腰鼓》是初中课文里最震撼人心的一篇课文。震撼之下,必有感悟,趁热跟着课文学写作,于是,平时幽默开朗又文艺的培铭同学,笔下生花了——一篇《古筝神韵》,深深震撼了老师和同学们。

他描写的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彭静璇在法国街头演奏古筝的场面。

开头三段极有画面感,以埃菲尔铁塔为背景,衬托出这个中国姑娘飘逸仙气的形象,为后文的表演铺垫。

作者对演奏者的动作、神态描写极为传神——“淡定自若的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她的手指正无比自如地游走在琴弦上”。

作者对彭静璇演奏的古筝曲《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描写十分精准,如“乐声铿锵,极具穿透力”“一首《十面埋伏》,疾风骤雨般开篇”;比喻贴切,如“急促而跳跃的音符,时而如行军令般严整,时而如咚咚战鼓雷响,时而呐喊声震天”;更有排比加持,气势如虹;还有诗句应景,想象场面,可谓绝妙!既写出了乐曲的内涵,又展现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艺,让人随作者一起深深沉醉于这乐曲中。

他写自己的感受,让人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他写观众听众,看似轻描淡写,却写出了大人孩子,各国人包括华人被音乐感染的样子,轻松愉悦又感人至深。

全文读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让人有必去看视频一睹才女风采的冲动。

上一篇: 骤响
下一篇: 八下第一单元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