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生命的秋

作者: 姚心语

种下生命的秋0

作者自画

总认为我每一年的长大都是在褪去童真,现在读书于我是一件极为缓慢的事。我常常很细很沉地去认识每一个文字,反复推敲,慎重斟酌,不能加快脚步,不能奔跃前行,我热衷于这样深刻又缠绵的读书氛围,让我真正享受到一本书的神圣。书看多了,久了,就愈发能有主观意向地去接纳所有,我不在乎情节是否起伏有趣,人物是否正义纯良,我似乎更喜欢看一个个生命和文学的伟人用感性的笔风写下理性的文字。这样细细品味,我庸碌的生活便能拥有宁静和真理。

这是深秋里与生命的一次遇见。

一排欢快的孩子似幼小的鹌鹑围挤在老人身边,我在其中。老人突然庄重起来,缓慢地转过身去,从榉木架上取下一盒录像带。"呀,乖孩子,你们都不知道她,她当年是我们村里最出色的小朋友,会跳舞呢。”那似乎是久远的记忆了,他要用生锈的头脑卖力回想。“来,我给你们看看她。”

“鹌鹑们”伸长脖颈,注视着破旧的电视机。“刺啦”的声音刺痛耳膜,泛黄的画面不停闪烁,我仿佛在看一部老式古典的旧电影。录像中修长的女孩出现,圆滑的光晕抹在发梢,青丝换金阳,她轻踮着脚优雅地跳着,轻盈甩出的手臂像两束春天的铃兰花,如同神的孩子在跳舞。曲毕,我的心在狂喜。

“鹌鹑们”又齐齐缩回头,甜甜地问,这个姐姐现在在哪里呀?老人一声喟叹:她腿断了,住在街的那头,有点远,你们可以去看看她。

不,我不是真的腼腆,我只是胆小,固执又倔强。这个舞者带来的震撼将我的灵魂浸湿,久未平息。趁天色尚早,我放学就抱起心爱的书踏进鲜少驻足的街道远端。松木黛瓦的宅子在一片清露里散发出一股悠扬古朴的味道,一个并不衰老的身影坐于其中。

她的背影独立而泛着光晕,如一株悲天悯人的红松长于这料峭的秋。她宁静得像是灵魂存在于世间的借口。我这样想着,她抬头叫住了我,“那是《呼啸山庄》吗?我幼时读过,腿伤了后,我也爱看书了。”

我点头靠近,不再畏怯,好奇心是烦人的光合菌群,增殖于每时每刻。我大胆与她袒露,我说我想与一本书相处,消失在其中,永不复返。她笑了,她说那些于她是象牙雕像的皮格马利翁,是那喀索斯在湖中的倒影,是一个七月里真正晴朗的日子。一拍即合,往后我日日跨越长街看望她,我们侃侃而谈。

我始终觉得这段日子就是我青春的冠冕和夕阳,然而意外不期而至。那日天空灰白而又陈旧,透出一股子恹恹病态与惨淡愁容。这个曾经摔断了腿脚的舞蹈家又彻底失去了光明。她处之淡然,“失明的感觉实际并不陌生,那像是夏季的天黑得很慢。”可我明白她并不好受,我们深刻地共鸣文字是最美丽的视听语言,再没有比思考更乐此不疲的感受了。这是我们所热爱的,但生活就是这样,当你以为它要向你微笑时,它却抡起胳膊像锤子一样击打你。我每日去找她,见到白花花的纸张胜似月光,风吹起伏,仿若掀起连天的布。我捡起一片,字迹扭曲,“别怕,生死不是一扇罗生门,我们总不会血肉俱全地进去,白骨伶仃地出来,请记住诗句与我们相伴。”

那之后的日子我便寻不见她了,苦苦等候,她的亲人却告诉我,她羸弱的身躯扛不住经年的病痛,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草草结束了生命。我默然。我能想象她的模样,像一株柔软的植物遭遇灭顶之灾,强酸强碱,虫病侵入,经年累月的贫瘠干旱与绵绵无期的严寒冰雪。她竭力挣扎—然而除了枯亡,一切于事无补。

我的心怦怦直跳,这是荒谬可笑的。我不能接受……

我来到旧日的院落中,忆起在她还未失明的一个午后,我推着她在榉树下,“很感谢,我在你身上找到了一个朋友。”她神情淡淡的,扬起笑意,“那么,我希望我的朋友快快长大,比起宽阔的肩膀,我更希望她有一颗坚定的心。她的笑声源自肺腑,她的热情赤身裸体,她的勇气能攥紧火种,抵御所有的狂风暴雨。”

念至此刻,泪水汹涌,我仿佛听见了歌曲、俳句和入夏后的第一声蝉鸣。

(指导老师:黄中英)

创作感言

近日读了赫尔曼·黑塞的书,我浅薄到发现不了别的,只感到他的文字疯狂又通透,觉得世界上没有比他更懂我的人。这样深刻的共情,醍醐灌顶,我便企图顺着这样的方向去思考,塑造出一个似知己似长辈的形象。她还要有过往有遗憾,有美满的期待和破碎的命运。恰好应下那句,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因为这才是令人惋惜的梦想,这才现实。但最主要的,她拥有我所有的,也拥有我所没有的,能看见我长大,能读懂我的内心,能有血有肉,能字字入骨。或许这也是我所渴望的,需要一个人为我灌输思想,为我排解忧难,为我拢起炽热的心陪伴至生命的尽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