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永恒
作者: 秦翎嘉
作者自画
秦翎嘉,生于浙江金华,学于广西桂林,壮乡小伙子一枚。或是受到浙南文化之熏陶,对数理情有独钟;或是受桂北山水之熏染,对文学怀有敬畏之心。
“龙蟠此地不知年,飞去穿成万仞渊。”久闻龙隐岩摩崖石刻冠绝天下,又相传亘古祥龙曾隐于岩中,掌世间风雨。愿一睹岩中胜景,邀三五好友,趁春和景明,游赏龙隐岩。
初入岩中,路极狭,仅容一人通行。一旁岩石兀立,棱角如刀刃般闪着寒光。远处的夕阳漫不经心地晕染在岩壁上,各色交辉,光怪陆离。岩洞顶部一条弧形的凹痕,宣示着真龙曾经隐于岩中,求尘世中一抹禅意。
两侧岩壁上满是林林总总的摩崖石刻,大小、朝代、书体各不相同。隶书方劲古拙,楷书端庄典雅,篆书圆转流畅。比画着千古文人墨客胸中山水之志,济世之思,一横一竖矫若游龙,一刻一凿尽显神韵。岩洞内凉风习习,只有潺潺的小东江无声流淌,承载千年时光的浩渺荡漾,好似虔诚的朝圣使徒,千百年间一笔一画皆由它守护。
同行者静观默察,思绪牵连着一个个朝代的旖旎,谁也不愿打破这如水的宁静。不曾想钢筋水泥的俗世之间,也存一丝灵气,流淌于岩洞之中。仿佛窄窄的长廊上,先人的脚印尚未风化。用一指轻触石壁,眼前闭目凝思的古人从历史中走来,携着沉重湿润的呼吸,抬笔,墨染,天地乾坤皆为一瞬,我以我思,绘一幅锦绣篇章。春花秋月为皿,酌一杯诗与酒的浪漫。
“霖雨四方今欲遍,后人空自想蜿蜓。”古人喜怒哀乐,岁月无声更迭,尽在这三寸石刻中了。可这方天地,又有谁能读懂?拨开历史的数轴,盛世、战乱、归隐,如霓裳一曲,只得在石刻的凹凸间寻迹。天地玄黄从泥土中走来,眼前一点一滴皆为过往,仿佛在地下行走了几千年。是远渡千百年的小帆,于岁月无情中挣托,只为在世人眼前舞一曲婀娜蹁跹,求一枚契合的知己,那曾被光线雕琢的石刻,如一块拼图,渴望世事苍狗中,有一人与之共鸣。“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
时代的迁嬗就在一刻之间,但文明不会。石刻便是一个文明的载体,如悬挂于人类历史的繁星。倘若用思想聆听,仍有滚烫的心跳。生如灿星,死若长夜,生死一体便是历史的生命。人类的疑问,叹息,皆沉淀在泥土下的一笔一画,汇集,不朽。站在先人面前,思绪的传递,铸就永恒。
一个人,在浩瀚的宇宙,在漫漫的历史,终觉渺小。但生命有限,思想永恒;世事无常,文明永辉。跨越千年,凝望最初的凝望,思考最初的思考。生命或许不足百年,思绪仍可穿越千里,沧海桑田,皆在脑海里演变。
我思故我在,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与先人手拉着手,情思在血脉中流动,东升西落,一念恒久。
(指导老师:周鹏)
创作感言
与同舍兄弟一起来到桂林七星公园的“曲水流觞”景点游玩时,模仿魏晋雅士推杯换盏之雅兴,不禁被不远百步的惊叹声所“打扰”,原来是游客在频频为那一穹“壁无完石”的龙隐碑刻而点赞。一幅幅唐宋刻碑,有隶书、有行楷,有男像观音,有抒发郊游之兴的散文,有颂扬清廉的美文……因此,我更是惊叹于龙隐洞石壁上凿下的三寸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