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文学故土

作者: 清扬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作家的创作轨迹大概定格在15岁的经历之前,之后就是终其一生不断地追溯、弥补和完善的过程。对于每一位创作者而言,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从故乡中汲取养分,从而构建自己文学世界的人,更是幸福的。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我们会认为作家笔下的故事,都在各自的一片热土上产生,纠葛着历史与现实的脉络永存。生活在其中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文脉的传承与消偃。故乡的山水,终将化为作家文字中的血脉。

为自己成长的热土写一部史诗

@寒云

中国作家以自己的故乡为底本,写作融历史、现实、传说、想象为一炉的小说,这其中的佼佼者是莫言和陈忠实。莫言以家乡高密为原型创作了自己的文学圣地——高密东北乡,在这片土地上肆意培植自己的文学生命,最终诞生了《红高粱》《生死疲劳》等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陈忠实则以自己的家乡关中为底,创作了《白鹿原》这部厚重的中国文学史诗。我非常佩服陕西这块三秦大地,这片厚重悲壮的土壤,在八九十年代雄浑地诞生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文学巨匠,他们分别为陕西的三块版图陕北、关中和商洛贡献了一部文学巨著,让人叹服。在当时被称为陕军东征。陕西作家、《创业史》的作著者柳青曾对路遥沉重地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体裁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而他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挑起来”。路遥接过这辈个沉重的担子,为之呕心沥血,用生命书写了《平凡的世界》,最终书成后不久,他也随之而去。

作为一个山西的文学青年,对前辈们的文学巨著赞叹不已的同时,也一直想以自己的家乡为原型,创作一部属于山西,属于家乡的一部文学作品。那应该是对家乡最好的礼赞吧。

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

@清扬

多年前杂志社里的一次读书会上,见到了葛水平女士,她穿一身民族服饰,娴静优雅,气质出众。

葛水平的小说大都诞生于太行山里,而太行山下也是我的故乡。“站在青天河边,高大耸立的连绵的太行山脉给了我太多的情感。”而这种对故乡的情感在葛水平的文字里充满了诗意。翻开《河水带走两岸》,每一个标题都是优美的,作家心中时时充满了诗意,她用一个诗人浪漫的情怀去看待和感受这个世界。

从小长在大山深处,并不觉得山高险峻。直到去到了河南的林州大峡谷,导游指着太行山说,那座山就是晋城的山,水也是从晋城的陵川县流下来的。才知道太行山是山西的屏障,我们就生活在太行山脉深处。

沁河是三晋名水,是黄河在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支流,有6个源头,发源于山西境内的沁源县,流进好多地区。2011年的秋季,葛水平带着一颗感恩之心上路了,她要用笔和激情为河流上的土地歌唱。她先去沁源县寻沁河的源头,然后一步一步在沁河边跋涉,历经两年走完了沁河,用镜头和笔给了河流生命。

我沉浸在她山水的跋涉中。河水带走的是两岸曾经的繁华富庶,是曾经的安居乐业,是曾经的青山绿水,更是曾经辉煌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具体而言,就是沁河两岸的石雕、木雕、琉璃、古庙、街巷、铁匠铺子、土炕、坟墓、雕花木床、银器、刺绣以及各种民间手艺。从前遗留下的种种,经过时代的冲刷,只剩了些文明碎片,但这点碎片也足以让我们感动。

武汉,武汉

@肖尧

“武汉有一条街,叫吉庆街,夜市大排档滋味足。”

“武汉的夏天太热了,人们都在户外睡觉,还得抢位置。”

“武汉的热干面很好吃。”

“武汉人脾气火爆,性格直爽。”

……

以上,是我了解的武汉,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的武汉。以池莉为首的当代武汉作家,饮着长江水,吃着武昌鱼,被热干面和藕汤滋养,被武汉的高温和不断壮大的城市格局蒸腾,怀有深切的武汉情怀。热爱之,书写之,且写得广为人知,风格鲜明——武汉的日常,日常的武汉,常常不自觉地与我的记忆、想象交缠。

去过两次武汉,只能说,闻名不如见面。吉庆街热闹非凡,大排档民俗传奇,富有浓浓烟火气;黄鹤楼高高耸立,登临遥望江浩荡,包容蛇龟二峻山;武汉大学风景殊,植被苍苍在其次,文化底蕴先摄人。

“这里是武汉,这就是武汉。”被作家用文字烘托出的武汉形象,其实远不足以涵盖其内蕴,其魅力。只有与当地人聊聊天,只有“过早”,坐下来就着清酒、豆皮,来一碗热干面;只有去博物馆,亲眼看看编钟、勾践剑;只有坐船过江,只有走过庞大体量的城区;只有被武汉的风吹拂过,被武汉的雨淋湿过,才会更加了解武汉,认识武汉,也由此认识武汉本土作家的骄傲何来,书写的底气何来。

武汉,武汉。我定要再度光临。

刘亮程和他的新疆

@明灯

2006年,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国内引发轰动。作者以充满诗意的笔触,极富哲学的视角,描绘了新疆村落的动物、草木、烈日、风雪,夜空。这里万物有灵,刚买的小黄牛会因为“不喜欢”主人而任性地发脾气、虫子会仰面朝天地晒太阳、植物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生长,雨水盈足的荒野上,能看见野生的五谷作物。与城市里的高度工业化不同,这是个人畜共生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不会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天地万物都有尊严。

作者缅怀故乡,也有着独一无二的批判视角:……尽管每个春天你都那样满怀憧憬,耕耘播种;每个夏天你都那样鼓足干劲,信心十足;每个秋天你都那样充满丰收的喜悦。但这一切只是一场徒劳……拥有的只是那一年比一年遥远的憧憬,一年不如一年的信心干劲,一年淡似一年的丰收喜庆。缅怀而不沉湎,这样的故乡如此真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