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作者: 张子墨以我之存在,鉴泱泱华夏之千秋岁。
——题记
(一)
正是一年元宵。歌舞升平的唐宫内,胡人与汉人欢笑共舞,乐师轻拨丝弦,乐曲宛如仙音。
有人相聚讨论:“此次萨珊波斯使者来朝,带来了一件十分珍贵的玛瑙杯。”
“据说使者将其奉上时,得见之人无不为之震惊,皇上龙颜大悦,亲自赐名为‘镶金兽首玛瑙杯’,还为使者安排了这么大一场风光无比的接风宴。真想看看那是件多美的奇珍异宝啊!”
在万众瞩目下,这件珍贵的珍宝被呈了上来。它由珍贵的缠丝玛瑙制成,通体绛红,间以莹润的白色,眼、鼻、嘴皆刻画精准细致,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使它栩栩如生。
在悦耳的乐声与惊叹声中,镶金兽首玛瑙杯缓缓苏醒了。一睁眼,唐宫的繁华便落入它的眼中:胡姬伴着鼓点翩然起舞,桌案上摆着精致的糕点珍馔,人们都身着华丽的衣饰,笑容满面,一切都闪烁着大唐繁华昌盛的光辉……
在这一片繁华中,最耀眼的仍旧是玛瑙杯。它被骄傲地举起,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于它的身上,以向往、崇敬、自豪的目光,观赏这盛世的宝物。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玛瑙杯无声地感叹:“这真是难得的盛世啊……”
(二)
玛瑙杯入宫后过得很不错。沉香木为屋,绫罗绸缎作垫,它在藏宝阁安静沉睡。
直到有一天,安静被打破了。一行宫女、侍从神色仓皇地闯进藏宝阁,将藏品一一拿走。玛瑙杯也在一片慌乱中被人抱走,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血光。
保护它的护卫被安禄山的同党一剑刺穿了脆弱的躯体,温热鲜红的血在空中绽成艳丽的曼珠沙华,还带着余温的血溅到它的身上。它的大唐,正在被战火蹂躏。
玛瑙杯在血泊中被人慌乱拾起,逃出了宫殿。在逃亡的人群中,玛瑙杯望向那座被战火吞噬的唐宫和猩红的天空,只觉得自己像被摔碎了一样痛。
最终,玛瑙杯和一众宝物还是被叛军夺去,被当成战利品随意地堆放在一起。曾经作为盛世象征的光环已然不再,此刻的它们,也是这场叛乱的俘虏。
玛瑙杯看着脏兮兮的、染上血迹的自己,心里默默地呼喊:“我想回家……”
(三)
后来,这片国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玛瑙杯也被一次又一次地易主。在千年中,它结识了许多同伴,又眼看着许多同伴离开自己的身边。最后一次,它躺在宫殿火烧后的废墟里,看着与自己相伴最久的仕女俑被长相古怪的外国人带走了。
之后,仕女俑再也没有回来。
玛瑙杯想,在异国他乡,或许仕女俑还有其他的许多同伴,也会发出像它当时那样痛苦的声音:
“我要回家。”
“我们要回家……”
万千正流泪的游子的声音堆叠在一起。
(四)
后来,玛瑙杯被妥善收藏到了博物馆中,与许多其他文物为伴。但它一直都知道,在这大大的博物馆之外,在这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之外,还有它们的同伴正身处异地,在无数个流转的日夜中朝着东方深深凝望——因为那是家的方向。
华夏已是千秋岁,那些见证曾经辉煌的孩子们,也该回家了。
中国的文物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千百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血肉的一部分。它们应该被记住,被世世代代守护。因为,它们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具象化的模样。
(指导老师:张晓休)
创作感言
写这篇作文之前,正好看了《逃出大英博物馆》,流落在海外的文物们对归家的渴望引起了我的触动。当赋予文物生命,让它们变得有思想、有感情,竟然可以让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文物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者,原来一直都以另一种形式见证着岁月轮转。我在网上了解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唐朝文物,最终选择了镶金兽首玛瑙杯作为主角,让它目睹大唐的由盛转衰、同伴的流离失所,借此机会表达坚守文化自信,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