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那座山
作者: 胡语轩
母亲是个果敢的女性,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总戏称她为“赶路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不爱出门了。我不想见人,总想赖在家里,心情也愈发沉郁。我称之为“宅”。
暑假来临,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她直截了当地说:“我买了机票,五号就走!”
五天后,我坐上了去西藏的火车。
很不幸,第一次进藏的我还是没能战胜高原反应,心中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每日只想待在那供氧的酒店里舒舒服服地躺着。但母亲又怎会如此放纵我呢?
入藏第三天,在我稍微适应后,母亲与同行的朋友租了一辆车,上路了。
一座座高山不加掩饰地矗立在路边,犹如巨人般凝视着我们,压得我忍不住屏住呼吸。车子在广阔的天地间行驶着,从清晨到黄昏,从白天到黑夜,我们最终在萨普景区留宿。
夜里,我沉沉睡去。
翌日清晨,我早早被母亲唤醒,迷迷糊糊地穿好衣服,吃完早餐便出门了。驱车十几分钟,我们在一座小山前下车,那山并不高——至少与它身边的山相比——但我还是看到了“有熊出没”的标识。
这座山与四周不大一样,枯黄的草使它显得不如其他雪山圣洁,且那天风很大,我们在风中凌乱着,犹如迎接暴雨时的芭蕉叶。我对它不抱太多期望——一座平平无奇的山,又有什么好爬的呢?我心中嘟囔着,一路上和大地亲密“接吻”三次,心中更是不满。待到临近山顶,更是直接连草都没了,沙子附着在泥土上,耳边只有风不断呼啸的声音。
前方有一处峭壁,上边有一个平台,站上去就算是翻过这座山了。那青灰色的石头从土里生长出来,算是山头唯一的颜色。
我看到母亲向我伸出了手。
是否上去?我犹豫着。那小小的平台,我疑心二人站着会一起跌下去,且我已见识过这座小山的无趣,早已没了探险的激情。但是,我却鬼使神差地伸出了手。
或许……
我伸出手,翻过了这座山,心头莫名激昂起来,一腔热血似乎要喷薄而出。
风激荡地吹了起来,似乎要将我的灵魂连根拔起!待到站稳,我将眼神抛了出去——下边是青绿的草地,有几朵小小的花点缀在上面,恣意地随风摇着脑袋;牦牛正吃着草,长长的毛发像个老太太;潺潺的河水从雪山上缓缓流下,似丝绸般飘荡着;河边那裸露在外的青灰色的石头同上边的雪山辉映,金灿灿的阳光正从东边升起,照在这圣洁的大地上——已是仙界之景。我呆愣着久久说不出话来,母亲却轻轻道:“别赶路,感受路。不要放过任何一座山,即使它平平无奇。”
我看着那点点小花与那远处的雪山,心也不禁激荡起来!我想,人生亦是如此!当我停留在那狭小的空间,奔波于路上时,或许可以慢下来,走出去,跨出那一步,去看看这壮阔的世界,去品味这百味人生,去体会这不凡的生命力,去探寻每一件平常的事情背后隐藏的壮丽。
因为人生就在路上,探寻的脚步永不停息。
(指导老师:蔡 荣)
老师点评
莫言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其实揭示了他获得文学成就的原因——通过讲述故事来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看来,小胡同学是深谙此道的。她从亲身经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取材,并从中感悟出“可以慢下来,走出去,去看看这壮阔的世界,去品味这百味人生”这样的道理。她翻越的不只是西藏的自然之山,更是一座人生的山峰。这样的作品更具真实感和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