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喻”为“论”

作者: 余映潮

 以“喻”为“论”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学手法、说理手法。

将比喻用于说理,生动、具体、形象、婉曲,好听好懂。虽是比喻,其实是在讲道理;这就叫作:以喻为论。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创造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比喻:“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以“打扫和洗涤”灰尘为喻,告诫我们要防止不健康的思想与作风的侵入,言简意明,一句话就像一篇精短的说理文。

《孟子》中有一个著名的“五十步笑百步”典故。

梁惠王对孟子说,自己比别的君王治理国家要用心多了,但国家也没有多大的发展。孟子就说:

那就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孟子的这个比喻,是告诉梁惠王,他对国家的治理并没有什么好方法,比别的君王强不了多少,却还在笑话别人。其内含的道理是,有的人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这是没有自知之明且幼稚可笑的。

这个比喻,形象之贴切,说理之婉曲,含义之深刻,让人叫绝,至今依然被大家使用。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韩愈的《马说》在“以喻为论”手法的运用上,独树一帜:

马说(节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之际,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用,“而志不得通”,只能相继依附于别人幕下。所以他写了《马说》,表现他的“伯乐不常有”之叹。

全文写的好像是千里马的故事,表现了千里马不被人识的遭遇,其实它就是一个有力度有深度的比喻:以良马喻英雄,托物寄意,针砭时弊,写知遇之难;文中说的是马,指的是人,通篇说马,通篇喻人,点的是人才问题;作者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小小短文,表现了一个绵延千古的主题。

在统编教材新课文中,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也是典型的“以喻为论”的美文。

作者在文中以优美生动的笔墨,点示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      自身。

这篇文章基本上通篇在用喻,作者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 真的猛士,真的人生
下一篇: 与月光相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