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科学认识世界,技术改造世界
科学源于对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精神追求,而技术是一种经验的累积,很多时候人们知道这样做会导致一个结果,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那时候人们发现炼丹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生爆炸,“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这就是火药的配方,却不知道为什么。科学其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类似于哲学和思考的关系;技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操作。一种是思想的路径,一种是实践的路径。
青铜器时代末期,科学滥觞于希腊。其后三千余年的时间里,即使经历了16-18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技术与科学仍隔行如隔山。科学活动沿袭亚里士多德传统,追求智识和精神上的满足,不考虑理论应用。技术行家们也未汲取科学的营养,知其然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科学与技术各行其道。科学往往离人类生活较远,偏向于纯理论的研究,而实际应用较少,技术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时期。最重要的进化,是学会使用工具,有了“技术”。没有工具,人类十分脆弱,没有任何人种可以手无寸铁面对自然。技术的获得使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技术伴随人类成长,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类历史其实更多地是依赖技术,更多的是一部技术史。
十万多年前,开始旧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磨制石器,发展出“石刀技术”,从石核上制出薄片,采割食物,捕猎或宰杀动物,剥制兽皮。后来又有了以兽骨、兽角或燧石为尖端的长矛和绳索、投石器、投矛器、弩、弓箭。之后,学会了取火。
约12000年前,以制陶器技术为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技术属于“火化技术”,后来发展出冶金技术,用天然粗铜冷加工制作了很多有用的工具。新石器时代房屋建造已经使用灰泥和砂浆,利用土料土坯和石块建造房屋。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了专职的陶匠、编织匠、泥水匠、工具制作匠。
人们观察天空,判断方向、季节和收割时间。依仗技术的转型,人类从食物采集转至食物生产,开始农耕和游牧,发展出农牧技术。谷物必须收集、脱粒、研磨。从捕猎到圈养、放牧,驯化和繁殖能生产更多的牛羊蛋奶。编织技术出现,剪羊毛,种植亚麻和棉花,纺线,织布。人类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开始了较完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约6000年前,以青铜器(铜锡合金)的出现为标志,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直至公元初年。较之石器,金属工具有更大的优点。金属制造涉及采矿、冶炼、锻造和铸造等复杂技术,需要熔炉风箱。金银加工、面包酿酒技术也随后出现。
航海也属于技术,不属于科学。炮兵、铸造匠、铁匠、造船工程师和航海家在进行发明创造的时候,靠的是代代相传的经验、技术。以造船为例,船帆和索具不好用,就改进;炮舷窗不灵活,就尝试安装灵活机动的炮车。技术是逐步改进完善的,经验是实践积累的。技术和工业仍同古罗马时代一样,与科学没有联系,既没向科学贡献什么,也没从科学那里得到什么。
欧洲人明白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应该研究、开发,使之造福人类。这为科学创造了外部条件,继而独创了一种研究学问的机构——大学,成为科学和知识走向组织规范化的一个转折点。
19世纪,科学渐趋成熟,形成了物理和化学的基础定律。电动力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历史不同的是,此次革命是物理学定律和物质科学用于工业实践。科学不再是纯理论。科学和技术开始携手,相互促进。
20世纪以后,科学与技术的联合使社会出现革命性进步,技术创新越来越密集,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种快捷而高效的文化。到现在,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同时,把科学研究转化为可应用于人类实际生活的技术,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
但科学和技术仍属不同的源流,会各按自己的规律独立发展。很多科学家仍会沿袭希腊先哲的纯理论传统,很多技术也仍会在实践中先于科学,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