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他的老师们
作者: 桑岱宁
→背景←
“亲人小传”是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初中部的一项传统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近年来探索统编教材校本化、学科项目式学习的一项重要成果。人是观念的产物,人的底层观念来自家庭。对于站在成人门槛的初二学生来说,“亲人小传”的意义在于通过采访亲人成长历程的重要阶段、关键节点、影响因素等,深入了解家庭中关系密切的“这个人”,思考他何以为“他”,而我如何成“我”,进而审辨家庭文化传统与至亲成长路径对自身的启发。从更大视野看,赓续家族传统、顺应时代呼唤更能奠定卓越者的人生格局,在阅读与写作比照中反思,会有助于学生社会性迅速成长。因此,“亲人小传”不仅是一份表达感恩之情的“特别礼物”,更是一本走进家族历史、抵达生活内里、探寻成长奥秘的“生命之书”。
爸爸的学生时代遇到的老师很多,当然,那个年代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们,也可见人性的参差。一位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老师教过爸爸数学,自己还不如学生明白;一位顶班的老师教过爸爸体育,据爸爸说,上体育课只知道让学生正转三圈倒转三圈。那个年代教师的短缺,可见一斑。
爸爸说,小学的时候他们的一位语文老师特别多才,教语文也能教音乐,而且还兼职做吹鼓手。但是爸爸对这位老师的印象并不好。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上,学习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那位老师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带领同学们将诗句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很好,但是爸爸从小五音不全,唱歌自己都听不下去,能跑调跑到一个字都不着调,所以羞于开口。那位老师过来训斥爸爸说:“难道你反对毛主席吗?”爸爸唱不好,不好意思唱,并不是反对毛主席,也不是不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只是受自己特长所限而已。一位老师,随便给一个小学生扣帽子的行为,让爸爸至今记忆犹新。
关于这位老师,还有一件事情,让爸爸很伤心。由于当时三大爷调离原单位,爸爸也要跟着转学,但是课本等材料还在原来的学校里,因为爸爸学习成绩很好,那个老师担心爸爸走后自己班的成绩受影响,就对爸爸百般刁难,扣下爸爸的教材不想让他带走。后来是在一位叫梁吉银的老师的帮助下,爸爸才得以把书本材料等带走。爸爸说,这位老师所做的事情,让他在自己从教的路上时刻谨记,要更好地爱护自己的学生,不会让他们有和自己一样的遭遇。
上了初中,爸爸遇到了一位像朋友的语文老师——桑秋阳老师,按辈分,爸爸还要叫他老爷,也是这位老师,将爸爸引上了写作的道路。爸爸是桑秋阳老师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桑老师生病请假,就由爸爸负责管理班级事务,还因此被其他老师和同学称为“代理班主任”。其实爸爸和这位桑老师也并非一直“和谐相处”,遇到问题,爸爸会据理力争,有时甚至会“拍案而起”,但都是对事不对人。爸爸说,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后悔当时的“粗暴”,虽然做得对,但方式方法欠妥。当然,爸爸也一直感激、感谢桑老师的理解和包容,直到现在他们还是好朋友。
到了高中,爸爸记忆深的老师就更多了,像当时的老校长魏伯河先生,爸爸说,这位老校长一点校长的架子都没有,对同学们都很和蔼。1995年麦收的时候,爸爸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荒唐,大师点人成神!悲哉,儿童辍学修行!》,这篇文章影响到当时泰安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验收,为此教育局成立调查小组找到了学校。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生,被教育局和气功协会联合工作组找上门,自然会有很多压力,而且他们让爸爸写篇文章,说发表的文章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魏校长告诉爸爸:“不用害怕,人家找上门,说明咱们写的东西有影响。如果没有影响,那么写的东西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放心学习去吧,事情有学校顶着。”魏校长的一番话,让爸爸有了底气,少了很多顾虑,更没有顺从调查人员去说假话。直到暑假,爸爸根据教育局等有关部门采取的有关措施,把辍学儿童的返校信息又写成一篇文章,这场风波才算终结。
另一位爸爸很感激的老师,是邵凤森老师。他也是一位语文老师,但并没有教过爸爸。爸爸说,他和邵老师熟悉起来是因为邵老师编写学校《教坛》小报,定期发布师生发表文章等有关信息。爸爸当时发表的文章很多,引起了邵老师的关注,也就熟悉起来了。1998年,爸爸专升本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很差,只能个人筹集学费。当时老师的工资都很低,即便高的也就一个月几百块钱,邵老师家是他妻子当家,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邵老师还是借给了爸爸500元。爸爸心怀感激,毕业工作后,爸爸所在的单位要返聘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做编辑,由于邵老师的业务水平高,人品好,爸爸就聘用邵老师做了这份工作。这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一直到邵老师80多岁,爸爸才把他送回老家安享晚年。
爸爸说:作为老师,不要有意无意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而作为学生,也要一直怀着一颗对老师感恩的心。
(指导老师:郭延云)
老师点评
儿童有天然的直觉,为师者的只言片语都可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烙印,甚至不可磨灭。亦师亦友的桑老师、善解人意的梁老师、刚正不阿的魏校长、雪中送炭的邵老师等人,如盏盏灯火摇曳在传主记忆深处,虽不耀眼,但无论何时回望都心中温暖,满是感恩。而那位动辄上纲上线、肆意刁难孩子的语文老师,却像一道疤痕,让学生回想起来就隐隐作痛。所以为师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