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的那些科学小实验

作者: 新作文

中学时代的那些科学小实验0

哈佛大学有句校训:人的成功除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和活化科学的思维方式。热爱科学,从科学小实验开始。在中学阶段,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动手动脑动思维。每个科学实验都是需要动手来做的,不是纯知识,也不用记公式,做了才懂。在做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思考,比如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从做实验的准备、过程、观察和记录来总结、验证科学原理,这便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小编们在中学阶段,操作过哪些实用的科学小实验呢?本期就来看一下吧。

课堂化学小实验

清  扬

进入中学,物理和化学是两门重要的课程,做实验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记得当时每到实验课,大家都很兴奋。各种量杯、烧杯、化学试剂、定滑轮、动滑轮,一一操作起来。物理老师还算淡定,化学老师就很头疼了,生怕出现一点实验事故,总是一再严肃地告诉大家要严谨、仔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所有装置完成,最后再点酒精灯”。

每到上实验课,大家看到老师在讲台上示范操作,都忍不住想动手。但真的开始做实验时,我就思想紧绷,即便是很小的一个操作,都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特别小心地完成,写实验报告时又很头疼。

化学课第一个实验是测试氧气。先把黄色的硫块放在燃烧匙内,点燃酒精灯加热,蓝色的火焰若隐若现。再把硫放进氧气瓶内,火焰一下子旺了起来,变成了炫目的蓝紫色,还会生成刺鼻的污染气体二氧化硫。把铁放入氧气瓶,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还会发出声响。这就是化学反应和氧化反应。

如今,课堂上的很多实验都忘记了,但上学时学习到这些知识时的新鲜、好奇,到现在仍记忆犹新。科学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又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家的一个小发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造福千万人。有人说,如果外星人来到地球,最先想要了解的一定是地球上人类的科学水平。因为科学水平的高低最能代表这个星球的智慧。所以,我们仰望科学。

生活中有用的物理知识

@肖  尧

中学阶段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小实验?还真有,而且都是物理学科的。试举两则吧。

初中时一次物理竞赛,有一道题,大约是说人投篮,结果篮球撞回来了,是什么原理。我当时不大明白,考后老师当场解答: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么。这么简单不知道?当即就找了个篮球场,让我试一下。结果投篮后篮球反弹到我身上,撞得我生疼。可不就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么。

又一次,也是做一道物理题,突然记起老师提过一句“油比水轻”,就“弯道”超车完成题目。后来老师让我站起来分享经验,我就提议全班一起做这个“油比水轻”的实验,只不过当时的乡村初中不具备实验条件,大家都是回家完成的。结果,再碰到类似题目,所有的人都记住了,“油比水轻”,并且举一反三从没再出过差错。

为什么对这两个小实验至今印象深刻呢?是因为它们至今还在指导着我的生活。比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学习、人情往来、服务社会,何尝不遵循此理呢?在此处用力,此处就会回报以“力”。而油和水的轻重关系,不仅常让我在厨房这块耕耘不辍的领域里有所顿悟,还让我对人世间很多的轻重关系有不同侧面的思考。

人生没有白学的知识,从来也没有无用功。所学皆有用,关键是用在正途,用得恰到好处。

一个文科生的科学体验

@寒  云

我们上学那个年代,家里书不多,也没有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开始接触科学,大概就是小学时学的《自然》,虽然是副课,我却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小知识,了解了许多的自然现象并开始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初中的时候学化学,那些神奇的化学现象很有意思,印象最深的就是做化学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就可以分解出氧气,然后在水中收集起来,还明白了铁锈、铜锈的化学成分等等。而对于物理就有些吃力了,尤其是电阻什么的,我在做实验的时候完全不懂是什么原理。等到了高中,物理、化学就完全学不会了。我早知道我是要学文的,因为我数学不好。转学文后我的学习劲头和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文科里,地理是一门偏理科的学科范畴,天文、地质等其实也属于科学,也有很多地方需要计算,但我却学得津津有味。大学的时候,宿舍有两个同学是学理的,我常饶有兴味地问他们一些理科知识,尤其是物理方面的。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文科理科知识都应该掌握,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危险的,都不可偏废。

趣味实验之“可乐”变“雪碧”

@明  灯

记忆中的中学种种实验,早已模糊不清、毫无印象。好在家里尚有初中学段的侄女,从她口中倒也听到不少趣味实验。

比如可口可乐和雪碧都是夏令时节的理想饮料。可口可乐是淡褐色的液体,而雪碧汽水则是清澈透明的液体。那么,“可口可乐”变成“雪碧”的小实验大家知道怎样完成吗?

取可口可乐空瓶一只,倒入四分之三体积的蒸馏水。取烧杯一只加入50毫升酒精,并加入适量碘片,制得深褐色酒精碘溶液。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可乐瓶中,边加边振荡直到溶液的颜色和可乐相似为止。一瓶“可乐”制好了。在干燥的瓶盖内放入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粉末,然后取一张糯米纸盖在粉末上,再将瓶盖轻轻地盖在瓶口上,小心盖紧,注意不要使大苏打粉末散落在瓶内。

将可口可乐瓶用力一摇,很快一瓶“可口”变成了无色透明的“雪碧”。

原来,硫代硫酸钠和碘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褪去碘溶液的颜色,反应方程式如下:

I2+2Na2S2O3=2NaI+Na2S4O6

自然,这种“可口可乐”不会可口,“雪碧”也不会令人清爽,它们绝对不能饮用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