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河清,盛世太平

作者: 曹潇尹

海晏河清,盛世太平0

上天说,这个时代注定是乱世。

他们说,即使是乱世,我们也要在乱世中创造盛世,让这天下海晏河清。

命运说,即使是勇士也无法抵御风暴。

他们说,我就是风暴。

引子

他有两个选择,隐居隆中一生,无所作为;亦可入世,为天下海晏河清奋力一搏,为创造一个盛世倾尽毕生心血。他选择了后者,他是诸葛亮。

他有两个选择,可以庸碌平凡,百年之后化为史册上一个卑微的名字;亦可轰轰烈烈地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他的伟大理想。他亦选择了后者,他是刘玄德。

他没带关、张两位弟兄,想自己静静。他信步走在街上,两旁店铺林立,正是春光明媚时,人流不断,让人恍惚间以为是在太平盛世。

只可惜,这不是真正的盛世,是乱世,是末世……

他爱热闹,只是今日没有兴致。他失望,甚至是绝望。

他对刘表不满,可不满又有什么用呢?自己只是寄人篱下,刘表的事他能做主吗?就算说了,刘表能听吗?

他是皇族后裔,他是大汉皇叔,他想让天下太平,他想创造一个盛世!怎叹事与愿违……

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想平复一下心情,让自己愉快些,却做不到。

回首,一家店铺招牌上写着“河清柜”三个大字。

“河清柜?”他在心底念了一遍这个店名,再次仔细打量招牌,笔力非同一般。他走进店中,原来是家珠宝店,无非是些饰品、头簪,还有古琴。

当年他在许都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况且这里面也不见什么上品,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准备离开了。已经迈出几步,目光不经意落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的脚步顿住了。

一对玉佩!

他韬光养晦时玩赏风物,见过不少珍稀之物,虽算不上行家,好坏还是能看得出来的。这玉石不稀有,不过雕工细致,两条鱼活灵活现,下面垂着红穗子。

吸引他的是刻在鱼上的字,一条鱼上刻着“海晏河清”,另一条刻着“盛世太平”。他问伙计这对玉佩怎么卖。伙计面露难色:“这对玉佩不出售的,是一位先生定制的,人家说今天来取才拿出来的。您若想要我们再给您定做,您描述一下样子,十天半月后来取。”

他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脚步声响起,他回过身去。霎时,竟呆住了。

走进来的是个年轻人,剑眉朗目,容貌清秀,一袭白衣,仿佛丹青妙手的一幅佳作,一笔一画都恰到好处。

他已称得上是龙凤仪表,可看着那来人还是羡慕了。自己这么年轻时,也是潇洒张扬,但那人身上少了几分少年人的狂傲,多了几分沉稳。

伙计开言了:“便是这位先生定制的。”

那人显然是听见了他们刚才的谈话,对伙计一笑,没说什么,先问他:“您想要这玉佩?”

他连忙答话:“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既然这玉佩是您定制的,我怎好横刀夺爱?”那人笑笑,“无妨。玉石并非上品,雕工虽细致但不出奇,像这样的玉佩不在少数,比这好很多的也有,不知您看上了哪一点?”

“海晏河清,盛世太平。”

“真巧,我也是为此。”那人后面说了什么他已听不清楚,他在琢磨“为此”二字的真正含义。直到伙计几声呼唤,他方回过神来。

“那位先生把玉佩送您了,您拿去吧。”

他握紧玉佩,盼望着再次与那人见面,解开心中的诸多谜团。

他觉得,他与那人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这种缘分,从他看到那人的第一刻起,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曾消逝。

他忐忑着,等待着。以往数年,他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忐忑。童儿出来了:“将军,先生请您进去。”他迈步缓缓走进草堂,只见一个如梦一般的背影 。一袭白衣,那白衣的样式他感觉似曾相识。诸葛亮转身,优雅一笑,落落大方:“将军久等了。”

他觉得诸葛亮的容貌有些熟悉,似曾见过。

他思量着应该怎么开口。

“将军欲有何求?”诸葛亮问道。

他喜欢诸葛亮的直率,他平素不拘小节,不喜欢那些虚与委蛇的客套。今日诸葛亮的开门见山令他顿时没了顾忌,便也直接说明了来意:“备求安天下之策!”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数年征战不休,豪杰互为兼并吞没,天下割据渐归几家所有。”

他在心里苦笑一声,可不是吗?互为兼并吞没,自己就属于那种,地盘被人抢了,只能寄人篱下,偏安一隅,还妄想着创造一个盛世,让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势寡。然曹操遂能克袁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日渐壮大,北方不日将一统于曹。”他静静地听着,脑海中浮现出在许都时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场景。如今,曹操成为一方霸主,势不可当,可是他刘备……

诸葛亮放慢了语速,一字一顿地说:“此诚不可与争锋!”

“北方局势已定,犹剩南方诸强林立。江东孙权,正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他其实在心里有几分羡慕孙权,有父兄留下的基业,而自己呢?白手起家,艰难开拓。但他绝不会甘心在荆州待下去的。

“荆州,北距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其有意乎?”

诸葛亮没有等他回答,接着说:“江南之地,东为孙吴,中有荆州,西则为益州,而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不擅治国,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兼之张鲁在北,掣肘间祸乱迭生。而汉中千里,南据蜀地,北临三辅,俯瞰关东,将军诚可以谋此两地乎?”益州,汉中!他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宏伟蓝图。

“将军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若天下有变——”诸葛亮一口气不停地说到这里,稍作停顿,“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他盯着诸葛亮,良久,俯身下拜:“备求先生出山,兴汉室,复盛世,安天下!”

诸葛亮没有答言。

战场上厮杀他无所畏惧,大丈夫马革裹尸而在所不惜,但这次,他害怕了。

怕诸葛亮会拒绝,怕与这位奇才有缘无分,怕自己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却又坠入黑暗。

“海晏河清,盛世太平。”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刘备疑惑了。

“将军,还记得吗?三年前,海晏河清,盛世太平。 ”

他忽地恍然了。

“河清柜?”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觉得面前的诸葛亮似曾相识了 。

他从怀中掏出那一对玉佩:“海晏河清,盛世太平。这么说,先生是……”

“将军不觉得与亮缘分不浅吗? ”

所以说,诸葛亮这是答应了还是没答应呢?

“三年前就注定的缘分啊……”看着诸葛亮微笑,他似乎懂了。

“海晏河清,盛世太平,亮也是为此。”

为此……刘备明白了。原来诸葛亮也在等那个他生命中的伯乐,一起开创盛世太平。他的目光对上诸葛亮的眸子,那平静中有信任,有执着,有坚定,有那燎原的梦想。他全都明白了,激动地呼道:“先生……”

他一生阅人无数,但他相信,他这一生的转折,将从遇见诸葛亮开始。

飞逝的时间证明,他是对的。

他惊异地望着诸葛亮手中的羽扇:“军师这是……”

诸葛亮玩笑似的勾了勾唇,扬起一个少年人顽皮的笑:“怎么,主公不觉得亮这样很帅?”

他觉得诸葛亮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端庄大气被丢了个干净,剩下的只有属于孩子的可爱。其实他就是个孩子吧,刘备想。只是他刘备委他以重任,使他早早入世,让他同自己一样为大汉倾尽一生。

他忽然又像想到了什么,摸出怀中的玉佩,把刻着“海晏河清”的那一枚递过去。

“挂到羽扇上。”

“好。”

“真怀念自己年少时的模样,如今,到底是老了。”

“主公不老,亮还等着与主公一同开创太平盛世呢!”

“你真的相信我能有所作为?”

“海晏河清,盛世太平,亮为何不能信?”

“好,那你等着,早晚有一天,我让这乱世成为太平盛世!”

明天,是他的登基大典。

二人微服出行,到了一家酒楼。

刻着“盛世太平”的玉佩挂在佩剑上,刻着“海晏河清”的玉佩挂在羽扇上。

多少年了,初心不改。玉佩完好如初,陪他们走过十余个年头,陪他们历经沧海桑田。他们得到过,失去过,欣喜过,失望过,但还是在艰难地携手前行。

岁月的痕迹是那么清晰,皱纹,白发……

“孔明,保重身体,海晏河清,盛世太平,快实现了。”

笑在他们的嘴角漾开。

那些往事,刻在心底,永远不会被抹去。

白帝城 永安宫

内侍都退了出去,偌大的房间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像极了当年的隆中草堂。

“孔明,起来,坐下。”他的声音很轻,明显气力不足。他叫了诸葛亮的字,这一刻,房间里再无君臣,只有知己情深。

“都怪我意气用事,一场火把什么都烧了个干净……”

“陛下无须自责……”“海晏河清,盛世太平,我违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你替我完成吧……我会看着你的。”

这几句真挚的嘱托像汹涌的河水,把他的持重冲了个干净,眼泪再也控制不住,顺着脸颊淌了下来。

“孔明是一国之相,怎么能轻易落泪呢?”

他想笑笑,可是绽放一个完整的笑容很难,最后只是轻轻扬了扬嘴角。

他把那枚刻着“盛世太平”的玉佩同章武剑一起递过去:“孔明,切记,国家需要忍耐。”

诸葛亮双手接过章武剑和玉佩,他明白,皇帝将一个国家交给他了,将自己的毕生梦想交给他了。他的肩上有千钧之重的责任。

那日之后,世上再无刘玄德。

来不及做更好的君臣,来不及携手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多么无情啊……

鱼水君臣,鱼不在了,水能不孤单吗?

他握紧手中的一对玉佩:“先帝放心,海晏河清,盛世太平,亮不会忘……”

他想着先帝给他的三条嘱托:一,保重身体;二,别万事亲为;三,海晏河清,盛世太平。他觉得前两点都不重要,唯独第三点自己要拼尽一生去做到。人们可以指责他,议论他,但谁都无法改变他,动摇他的信念。

他对自己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对自己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他对自己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年那个隆中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少年,终于被无情的岁月拖向了风烛残年。

“天水姜伯约”,读起来那么好听,写起来那么好看。

他曾以为自己注定要一个人孤独地拼搏,直到他遇到了姜维。

“伯约今年是?”

“二十七岁。 ”

一丝波澜划过他的心间,他便是二十七岁遇见先帝的……

“那时的我和你一样年少……”

他认定,姜维就是那个可以同他一起创造盛世的人。只是,他这个决定,便把姜维的一生搭进去了……看着这个年轻人,他有些许不忍。他把那枚刻有“海晏河清”的玉佩交给了姜维。

姜维郑重接过玉佩。

诸葛亮将这个年轻人扶起,想起了当年的隆中,先帝与他立下誓言的那一刻。

太像了……

姜维隆重地行了一礼,于是,他这一生,便如捆扎好的一册书,交给了季汉,书写翻阅都由不得自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