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意味的一个段

作者: 余映潮

别有意味的一个段0

在欣赏美文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现,结合全文看,文中的一个段有着特别的意味和韵味。这样的段,往往可以称之为“别具匠心”。

如杨绛《老王》的第四段: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从一般的意义上看,这个段写的是老王的贫穷,住房的条件很差。但如果结合老王给“我”送香油、送鸡蛋的故事看,其表达作用就立刻深邃起来:濒临死亡的直僵僵的老王是如何从地处荒僻的小胡同里来到“我”家,又是如何极其艰难地回去的呢,一切都已经无法知道。所以,这也一定会是作者感到愧怍的原因之一。

如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第五段: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段写的是牧羊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表现出他在生活中十分认真,有着良好的习惯,不马虎,不苟且。但如果结合故事的全文来看,它就显现出比较重要的表达作用。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既表现牧羊人生活中的一丝不苟,也表现了牧羊人为长期坚持植树造林做好了物资和思想的准备——以荒山秃岭为家,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第五段: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一段写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君子风范。再细读一下,可以发现这一段就是微型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而且是典型的“二三事”。结合上下文来看,它起着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承上启下,笔锋转向写日常交往中的叶先生的宽厚待人;二是扣题、照应,表现全文写“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立意;三是变化文章的写作节奏,用略写多件事的方式来写人。

非常有意味的还有课文《白杨礼赞》的第二段。课后练习直接问道: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原来,这宕开的一笔,既是写白杨的生长环境,赋予白杨伟岸的身躯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又表现了白杨树高傲地耸立的背景,这背景是那样的辽阔无垠,烘托着白杨树的力争上游的美好形象。

……

“别有意味的一个段”,是作者写作艺术的表现;它也是一种阅读理念,带着这种理念与方法,我们在阅读中常常会有深美的发现。

上一篇: 观扇
下一篇: 行走春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