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诸子散文 论事说理技巧和表达风格

作者: 周子越

入乎其内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传播各自的核心思想和哲学观念,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论语》《孟子》《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其说理的技巧与表达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说理技巧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对话的形式能够直接、生动地呈现不同人物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的交流碰撞。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中,弟子们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其间子路的直率勇敢、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谦逊有礼、曾皙的洒脱自在,通过他们的言语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论语》的对话形式还营造出一种平等探讨的氛围,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孔子及其弟子们一起思考问题。

《孟子》中的文章向来被视为论辩文的典范。孟子说理讲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如《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一开始便询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巧妙地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为由头,将话题从齐宣王感兴趣的霸道之事引向王道,抓住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心理,引导他思考如何实现王道。在说理过程中,孟子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例如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称霸的危险和不可行,让齐宣王深刻认识到霸道的弊端。

《庄子》善用寓言说理,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如《庖丁解牛》一文通过庖丁解牛这样一个故事,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读者可以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庖丁的技术变化以及他最后达到的境界,直观地理解庄子想要传达的思想。在文中,庄子通过对比手法递进说理,阐述观点。“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通过对比突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以及他对解牛之道的深刻理解。

二、表达风格

《论语》的语言简练,用词平实。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仅用八个字就交代了人物和场景,简洁明了。在弟子们阐述自己的志向时,语言也极为简洁。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短短数语就表明了子路的志向和性格,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文中对曾皙所描述的场景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人们的愉悦。

《孟子》中的文章气势磅礴,善用排比增强语势,言辞激烈,情感充沛。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多处运用排比句式,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通过连续的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文章气势恢弘。同时,孟子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并不比邻国好多少,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庄子》通过奇幻的想象表达深刻的哲学思考。如《庖丁解牛》中,庄子以奇思妙想构建了庖丁解牛这一独特的场景,将解牛与音乐、舞蹈相类比,充满了奇幻的色彩。这种想象力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局限,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感受到了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魅力。庄子擅长以小见大,借助寓言故事阐明道理。文章以庖丁解牛这一寓言,引申出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启示我们也应该像庖丁一样,掌握事物的规律,顺应自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挫折。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启示意义。

上一篇: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下一篇: 逍遥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