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辨析

作者: 孙超

文题亮相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思路导引

文题以《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的“推恩足以保四海”思想为载体,意在考查同学们对我国古代文化经典蕴含的思想的辩证认知能力。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其仁政思想的深刻体现。作为有抱负的思想家,孟子从当时的时代出发,力图以仁政创造一个理想社会。孟子所描绘的“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和谐景象,不仅是对孔子“天下大同”理想的进一步阐释,也推动了历史的正向发展。但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由此可知,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实是一种统治手段,用以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至于其“推恩”之说,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恩赐,旨在巩固君主政权,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不同的。并且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的,过分强调以德服人,忽略制度建设,显得过于理想。

写作此文应本着客观辩证的原则,既要分析孟子“推恩”思想对当今治国理政的借鉴意义,又要指出其在当代社会可能存在的不足。说理时,不能只肯定或只否定,也不能以古析古,要立足现实,鉴古知今,使说理更具思辨性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 逍遥游
下一篇: 穿越千年的镜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