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亚圣思想,明晰德法意义
作者: 于可言战国时期,诸侯混战,“霸道”横行,君主施行暴政,民不聊生。圣贤孟子为实现天下太平、海清河晏的盛世图景,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认为“以民为本”“发政施仁”方可定天下。《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孟子第二次来到齐国,告诫齐宣王“保民而王”“制民之产”“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正是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积极意义,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亦有狭隘不足之处。首先,孟子的“以民为本”实则是建立在“王天下”的目标之下的,并非单纯地为民着想。其次,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过分强调以德服人,忽视社会现实,当时的情况下仅仅靠以德服人怎能使天下顺服?
伯克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在施行仁政的同时,还要完善法治,让社会治理更有章法。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一把标尺。荀子在《劝学》中曾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法治为我们衡量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准绳,也维护着我们应有的权益。
并且,法治可以推动仁政更好地实现。首先,仁政需要法治的保障。国家在实施仁政措施时,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其次,法治也为仁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样的,法治也需要仁政的滋润。法律是冷硬的规则,而仁政则赋予法律以温度。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国家应关注民生,倾听民众的声音,使法律更加贴近民心,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法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方能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法治德治各有妙用,相得益彰共创美好。前者多了一份刚硬,后者多了一丝柔和。当我们做到“刚柔兼济”,离孟子所设想的政通人和、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又怎会遥远?
【江苏盱眙中学高一(12)班】
点评
这篇作文结构清晰,分析深入,观点鲜明,认为孟子“仁政”思想过于强调以德服人,而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提出德法共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