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青春共鸣(节选)

作者: 张桂贵

中国舞、中国民乐在国内外掀起热潮,京剧、昆曲等戏曲在线上线下形成现象级传播,国风潮、非遗热持续升温……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80后”“90后”乃至“00后”年轻人,他们眼界开阔、创造力强,自信昂扬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同让古老文明绽放耀眼的时代光芒。

声声呼麦,悠远辽阔,技惊四座,在国际舞台亦“圈粉”无数;曲曲民乐,百转千回,启发创作巧思,频频惊艳观众……在一档名为《百川高校声》的节目里,来自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高校的青年学子,展现了青年对音乐的热爱,不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自信弘扬受到观众瞩目。尽管高校学子的作品还略显稚嫩,但他们创新的勇气、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还是让许多人受到触动。

一名大学生讲述,因为在国外很少能听到中国民乐的声音,他决定投身民乐的推广传播和创新表达。其实,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也不乏类似的传统文化推广者,他们在各个国家起舞、歌唱,展现满满的精气神。有人评论,传统文化很美也很高级,完全有自信走上国际舞台;有人留言,传统文化蕴藏着文艺创新的宝藏,形式美、内涵美,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有人说,“我们一起拿出十八般武艺,去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名片来自每一个中国人,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正书写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乐章,讲述着更多创新创造的故事。

希望更多青年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把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持续增添艺术感染力;把握时代脉搏,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书写奋斗志,歌颂真善美。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17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透过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一代不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他们亦是创新表达并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他们日益走近舞台中央,用他们的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数字素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演绎,为文化传承注入强劲活力。

探究任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国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节日具有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定会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我们也必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选自王巍《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有删改)

◆思想探究

要增强文化自信,就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需要薪火相传,需要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态,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节选)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