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史传文叙事、写人的特点

作者: 陈艳辉

入乎其内

史传文,一种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叙事性散文。这类文章不仅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而且在刻画人物时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关注史传文叙事、写人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史传文的内容。

一、叙事曲折有致

史传文叙事曲折有致,主要通过情节设置有张有弛、内容取舍详略得当得以实现。

1.叙事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如《鸿门宴》中宴会是一场心智与勇气的较量,矛盾错综交织,作者将这一惊心动魄的情节描写得扣人心弦。宴会开始时,刘邦极度谦卑地请罪,使项羽怒气消解,情势和缓。但范增坚持力除后患,“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此时气氛变得紧张。项羽“默然不应”,于是范增再生一计,命项庄借舞剑伺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气,刘邦陷入危机之中,紧张的气氛达到顶点;在这严峻的情势之下,项伯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怒斥项羽,气氛渐趋缓和,危机得以化解。

阅读史传文时,我们可以根据情节的激烈程度制作情节曲折变化图,从而感受史传文叙事曲折有致的特点;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猜测情节发展趋势或人物命运,以感受史传文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叙事魅力。

2.叙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如《烛之武退秦师》以简练的笔调交代了战争发生的原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营造出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同样,最终的结果以“秦伯说,与郑人盟”一笔带过,极为简略。而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过程却写得详细具体,先示弱表明郑国亡国在所难免,为之后分析“郑国灭亡后会怎样”提供假设前提;然后站在秦国的角度分别阐述亡郑与存郑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晋国的野心,强调“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此引起秦王的警惕;最后得出结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详略得当的安排让叙事显得曲折有致,人物形象鲜明,富有艺术效果。

阅读史传文时,我们既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写作意图的角度去理解作者安排情节详略主次的原因;又要认真品读详写的情节,分析其运用的描写与叙述方法,理解这些内容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写人生动传神

史传文往往将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细节描写、对比映衬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1.借助矛盾冲突,突出刻画人物。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烛之武置身于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紧急关头,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君,使其国难当头不顾个人安危、以国事为先的形象得到彰显。

阅读史传文时,我们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或需要经受的考验,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可能会产生的危险等,从人物面对危险困境或内外冲突时所作出的选择、所采取的行动中体会人物的品格,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

2.运用对比映衬,表现人物形象。

如刘邦和项羽是《鸿门宴》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也是秦汉之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风云人物。他们在处理事务、说话方式、对待人才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阅读史传文时,我们要特别关注矛盾对立的人物,透过他们不同的言行、抉择等,理解作者的态度取向,在对比中理解人物形象。

3.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如《鸿门宴》通过对樊哙闯帐时的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动作(“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神态(“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细致刻画,突出了其勇武、忠诚的将军形象。

阅读史传文时,通过圈画重要的细节,如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等,我们可以更真切、更准确地感受人物特质。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并杀死秦七个都尉。

C.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D.王翦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2.有人认为,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你是否认同这一点?试以本文为例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则读书随笔的提要。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