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贵人,以人贵己
作者: 付益铭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贵己”,又强调“君子贵人而贱己”。贵人与贵己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我们不应将两者绝对化,而应是双方兼顾,才能相得益彰,即所谓以己贵人,以人贵己。(开篇明确两个核心概念,提出两者需兼顾的观点,言简意赅。)
注重自身发展是获得成功的必然前提。“贵己”,就是以己为中心,注重自塑。(明确“贵己”是一种“自塑”。)孟母望子成龙,迁屋于学府周边,以文化的力量沁入孩子的心脾,以朗朗书声贵其子之身,终使其心怀鸿鹄之志;匡衡勤奋好学,专于贵己,凿壁引邻舍之光,夙夜苦读,终成大家;东阳马生,假借藏书之家,得他人之助,终成大业。故贵己,才能取得成功。(论据选取得当,援引孟母、匡衡、东阳马生的事例形成排例,论证了“贵己”的重要性。)
尽己之能而贵人,从而成就他人与自我。“贵人”,就是帮助他人,注重奉献。“贵人”如成灰之蜡炬,如至死之春蚕,生命终因奉献而美。(说明“贵人”的本质是奉献。)荆轲于易水之畔吟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仅携一人一图一匕,就毅然走向那戒备森严的秦王宫殿。他是为荣华富贵吗?是为发泄愤怒吗?都不是。他明知是一场赴死,也要救燕国于水火之中!舍下一人,拯救一国,这是至高的“贵人”。荆轲也因此留名千古。现实中未必需要我们舍弃自己的生命,但奉献之歌却需代代传唱,社会因贵人而更加和谐美好。(用荆轲刺秦的典型事例论证奉献的意义在于成就他人与自我,具有说服力。)
以己贵人,以人贵己,是利人亦利己。若只在乎个人利益,则是“小人喻于利”;若只在乎他人感受,则未免徒有奉献之心却无奉献之能。清官包拯断案,总能在一遍遍推翻自己的基础上,求得唯一真相,此为贵己;包拯断小大之狱,不为升官发财,只为一方海晏河清,此为贵人。陶潜为官,能尽心尽力,为百姓奉献己身,此为贵人;后因识得官场黑暗,选择隐居,品得无尘杂之户庭、有余闲之虚室,此为贵己。贵人和贵己总是成对出现在那些被我们歌颂的人身上,成就自我和无私奉献从不矛盾。(段首以缺失性比较作假设,论证贵人和贵己仅有其一,都境界不高。而后以包拯和陶潜两例,论证了贵人和贵己相得益彰,辨清关系,思维走向深入。)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深刻阐述了贵人和贵己的关系。(以名言开启总结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我辈青年亦当如是,历经磨炼以贵己,奉献社会以贵人,二者得兼,方成君子!(将话题归结到青年的发展上,作文主旨被拔高。)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学校】
技法提纯
本篇作文论点突出,有一定深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思考。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1.论点不落俗套,体现深度思考。对于“贵人”和“贵己”,作者虽然二者皆认同,但并不落于各写一半的俗套,而是对二者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以己贵人,以人贵己,二者相得益彰。
2.结构严谨,分论点清晰。三个分论点中,前两个是并列关系,论证“贵人”和“贵己”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一个是阐释“贵人”和“贵己”的关系。
3.论据丰富,选材贴切,分析详细。作文每一段都有相应适配的论据,例如分论点一中的孟母、匡衡、东阳马生的事例排比而出,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文采斐然,自成风格。作文语言文白结合,又能做到流畅自然,是作者长期积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