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然,和谐共存

作者: 赵亦欣

从黄沙漫漫的荒原到生机盎然的绿洲,塞罕坝人用一棵树到一片“海”的实践,证明了人可以用超乎想象的意志和苦干实干,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收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

尊重自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和谐共生。幕天席地,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取于自然,依赖自然而又敬畏自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保护自然的观点:“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留下了鱼,也就为自己留下了余地。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优秀传统也延续至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积极解决气候问题,定下了“碳中和”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我们正沿着和谐共生之路,走向自然至美的大道。

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类终将付出惨痛代价。清末开围放垦,塞罕坝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春秋时节漫天的风沙困扰北京近百年。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工业革命后伦敦灰色的天空,不及时回填矿坑而裸露的土地;过度开采和砍伐,产生了泥石流塌方,同时沙尘暴肆虐;随意捕杀食用野生动物,不仅破坏食物链,还诱发了病虫害以及各种传染病。森林燃起大火、疾病肆虐,这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最不甘的声声怒吼……利益蒙住了人们双眼后,人类也亲尝了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

顺应自然,科学改造,人类将品尝绿色生态的硕果。治理沙漠,唤醒生机与绿色,为人们抵挡了漫天黄沙;设立禁渔期,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当我投自然以“桃”,自然自会报我以“李”。但我们要注意,保护自然,并不意味着要停止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是大趋势,要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赛罕坝从“漫漫黄沙”到“今日绿野”,实现了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顺乎自然,方能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都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湖北十堰市第一中学,指导老师:雷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