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鲁迅的说理文
作者: 孔兰英【选段一】
从一封匿名信里看见一句话,是“数麻石片”(原注江苏方言),大约是没有本领便不必提倡改革,不如去数石片的好的意思。因此又记起了本志通信栏内所载四川方言的“洗煤炭”。想来别省方言中,相类的话还多;守着这专劝人自暴自弃的格言的人,也怕并不少。
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这一种人,从前本可以夷到九族,连累邻居;现在却不过是几封匿名信罢了。但意志略略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缩,不知不觉地也入了“数麻石片”党。
所以现在的中国,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
(选自《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赏析
选文第一段论述从生活现象起笔,具有现实针对性。对一封匿名信里看见的方言“数麻石片”,作者先解释含义,再以“专劝人自暴自弃的格言”点明其实质,具有讽刺意味,引发读者思考。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比较,展现了具有改革新思想的中国人说话做事的两种境遇;从“从前”与“现在”的变化中,展现了改革失败者的不同结果,对比鲜明有力,增强了文章的思辨力。第三段运用事实说话,多角度例举当时中国的“现状”,呈现了因畏惧阻挠势力而不思改革的后果,令人痛心。
【选段二】
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到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戏给人看。还是那时竟没有一匹想站起来学说人话呢?还是虽然有了几匹,却终被猴子社会攻击他标新立异,都咬死了;所以终于不能进化呢?
尼采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地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选自《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赏析
选文第一、二段论述深刻,极具辛辣讽刺意味,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追问、对尼采超人说的设想,有力批判了因循守旧者愚昧无知,严重阻碍民族发展的现象。第三、四段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铿锵有力。如运用比喻论证“冷气、萤火、炬火、太阳”、假设论证“倘若有了炬火”、因果论证“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等,号召青年摆脱封建束缚,不惧冷嘲热讽,为社会改革奋斗向前。选文语言鲜活有力,句式整散结合,如“却终被猴子社会攻击他标新立异,都咬死了”“类猿人”等词句,简洁犀利,令人忍俊不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等对称句,整齐有力,鼓舞人心。
链 接
《随感录四十一》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署名唐俟,后收入《热风》。
1918年8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刊载任鸿隽致胡适信,其中说:“《新青年》一面讲改良文学,一面讲废灭汉文,是否自相矛盾……我们四川有句俗语说,‘你要没有事做,不如洗煤炭去罢。’”《随感录四十一》即针对任鸿隽的议论,发表见解。文章吸收了进化论中具有辩证因素的发展观点,批判了因循守旧造成的人民精神和民族文化落后愚昧的现象,倡导人类要不断向前,表现了从革命全局出发,尊重革命主力,一切以革命利益为重的思想。
《随感录四十一》谈论如何应对新文化的反对者和阻挠者,援引尼采的思想,但有鲜明的鲁迅个人态度。在“超人”兴起的时代,某些人种可能将沦落到遭“人”与“猿”共弃、共斥的“类猿人”境地,这推想已出现在小说《狂人日记》里“狂人”为规劝“大哥”而发表的那番人虫并进演化论中。本文重现这种对“类猿人”式的沉沦命运的忧惧,经由“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一语的转折,热切呼唤如萤火般低调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鲁迅式新人。
《热风》1925年编定,收录杂文41篇。对于集名,鲁迅曾解释说:“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编集时,鲁迅对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感到“寒冽”,以“热风”命名集子,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