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之 对比衬托

作者: 张雅利

写人之 对比衬托0

名家传技

美文引路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干咱们这营生的,一辈子就是走,”老瞎子说,“累不?”

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师父最讨厌他说累。

“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一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

“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你不信?”

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

“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断了的才成。”

……

一天早起来小瞎子病了……

就是这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

老瞎子把那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搓了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并到另外的九百九十八根中去,绑成一捆。

“明天就走?”

“天一亮就动身。”

……

“可我的病还没好利索。”小瞎子小声叨咕。

“噢,我想过了,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

终于小瞎子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

(选自史铁生小说集《命若琴弦》,有删改)

技法点睛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从而更好地展现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首先,人物之间运用对比手法,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老瞎子与小瞎子,一老一少,形成鲜明对比。老瞎子年岁已高,一生为弹断千根琴弦的信念而活,历经无数磨难,却始终坚守。他的坚韧、执着,如同一座巍峨的山,为小瞎子遮风挡雨。小瞎子年轻气盛,对生活充满好奇与渴望。通过这种对比,老瞎子的坚守精神得以凸显,小瞎子的成长轨迹也更加清晰,展现了师徒间技艺与精神的传承,以及在困境中对信念坚守的不易与可贵。

其次,情节上运用对比的手法,能更好地凸显人物性格的变化,进而凸显主题。比如,在得知药方是白纸后,老瞎子的前后表现形成了对比,从迫不及待到万念俱灰,再到选择将这个秘密深埋心底,继续教导小瞎子。

再次,在环境描写上,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用自然环境来暗示人物心境的变化,也可以用现实和梦想的反差,呈现人物命运,引发读者思考。如:老瞎子一生追求弹断千根琴弦后重获光明的心愿,这心愿照亮他黑暗的人生。然而,当他终于达成目标,却得知真相,信念瞬间崩塌,残酷的现实让他陷入绝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强烈衬托出老瞎子的悲剧命运,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残酷,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