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高原
作者: 王博
群文阅读
选文一
瞿秋白:“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节选)
张家壮
瞿秋白起步便以中国报告文学先行者角色,昂首迈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灿烂星河。《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不仅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早期结出的重要硕果,也是中国作家不忘初心、探索民族复兴之旅的文字见证。瞿秋白在暗夜中寻找救亡图存道路的担当、在动荡与苦难岁月中勤奋笔耕的精神,如今仍然为人所景仰。
“五四”风起云涌,瞿秋白有幸成为时代潮流的亲历者与承传者。他自述人生目标是“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其间的忧患意识、责任担当与献身精神,不仅是他高洁人格的光辉呈现,也是他光明伟岸写作品格的充分昭示。深深根植在《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的,就是瞿秋白在现实中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他是一个“秉着刻苦的人生观”的“积极的奋斗者”。时代写作者的勇于担当意识、中国故事的历史叙述者姿态,在瞿秋白第一次赴俄时所作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就有极为真诚的袒露:“我入俄的志愿——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瞿秋白称自己的国家为“东方古文化国”,字里行间无不隐含着为民族、为国家探寻精神信念的时代豪情。
瞿秋白不作看景人浮光掠影的感叹,不愿像“市侩乡愿主义”那样“求容于环境,向庸众的惰性低头”,这是“任者”的品格。“求容于环境”而获得的满足是一时的,有使命感的写作则往往因对理想的执着探寻与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而充满忧患意识。《饿乡纪程》读下来,很难不为其中弥漫着的忧生伤世之思而感叹。这既有民族基因的遗传,更缘于当时苦难现实、动荡岁月的促成。现实社会与周遭环境的重压,使瞿秋白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出路、民族的未来紧密关联。他的忧患联结着个体与群体、人生与社会,蕴含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内涵。瞿秋白“希望勇猛精进抗御万难”,以崇高的人生理想改变苍凉的现实,《饿乡纪程》因而是高远、壮阔的,是鲁迅所谓的“至诚之声”,可以“致吾人于善美刚健”,可以“援吾人出于荒寒”。
“我决不忘记你们,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就是《饿乡纪程》让人仰之弥高、读之不倦的地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就有了瞿秋白这一颗“血诚”之心。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3日)
含英咀华
瞿秋白立志为大众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这两部纪实性散文集是瞿秋白作为旅俄特派记者期间所撰写的,流露出他对于中国革命的前途、民族命运的兴衰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激发出他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勇于献身精神。
选文二
高于高原的精神坐标(节选)
蒋 巍 博琼扎巴
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高寒的气候,导致大部分地方的青草瘦薄。牧民想要致富,牛羊多了,草场遭殃,生态滑坡,还时常出现不同县乡之间因为争夺草场而矛盾不断的情况。草,是牧民的命,也是生态的底。2016年,草业专业技术人员刘昭明从松花江畔来到珠峰脚下。他接到的任务就是攻关高寒草地技术瓶颈,提高人工草地产草量——这是关系广大牧民脱贫奔小康的大事!
4000米以上的海拔,独特的高原气候,让不少从内地引进的草种水土不服,怎么办?带上铲子、镰刀、尺子、秤、土壤取样器……刘昭明一头扎进了茫茫高原。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珠穆朗玛峰脚下到雅鲁藏布江边,在世界屋脊上艰辛跋涉的日日夜夜里,成千上万的植物都遇到过这个疲惫而又亢奋的身影。烈日暴雨、风雪冰雹交替侵袭,纵使脸庞黑得发紫,深红色的冲锋衣被晒成暗褐色,只要发现一株长势良好的野生牧草,他就满心喜悦,认真观察、记录、拍照、采集,为野生牧草种植驯化试验作准备。
在一趟趟艰难的跋涉中、在一次次繁重的试验中,艰苦的环境外加高负荷作业,刘昭明数次晕倒。这让日喀则市草原工作站的同事心痛不已。三年来,刘昭明和队友不辞辛劳,无数次深入田间开展示范种植、指导生产,直接带动358户1430名牧民增收。
有次下乡,一个七八岁的盲童拉着刘昭明的手问:“叔叔,天空的蓝色是什么样子的?”这句话让刘昭明心疼,也深深印在他的心底。2019年,在自愿捐献眼角膜活动中,刘昭明在捐献卡上郑重地签下名字。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当年,孔繁森把这种“爱”体现在他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循着孔繁森的足迹,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视西藏为故乡、视群众如亲人,以实际行动书写赤子初心。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9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选文讲述了草业专业技术人员刘昭明援藏期间致力于提高草地产草量,用行动诠释援藏干部人才初心和使命的事迹。像刘昭明这样的援藏干部人才还有很多,他们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矗立起了一个高于高原的精神坐标!
探究任务
医疗所的所长素喜说:“如果不是高寒缺氧导致的心肺畸变,她原来的病再有两个月就能痊愈,她是累死的,太可惜啦。”母亲的去世并没有影响父亲的操劳,或者说影响是相反的,他需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才可以在悲伤袭来时躲开它的伤害。
在一个可以看到头顶着冰盖的野马雪山和弯弯曲曲的野马河的地方,他让司机朗噶把车停了下来,说要走走。朗噶说:“强巴书记啦,前面的路车还能走,你为什么要步行?”父亲说:“这个地方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坐车的话我心里会不安的。”他望着雪山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突然停下来,喘了口气说:“歇一会儿吧。”然后重重地坐到了草地上。坐下来的父亲再也没有起来,直到几分钟后离世而去,都还是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望着圣洁的野马雪山。
在高海拔的阿尼玛卿草原,人的心脏是多么脆弱啊,即便他是雪山之子。
朗噶带来的消息,他说父亲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再送我回去,也不要让人来看我,就让我安安静静躺在雪山大地的怀抱里吧,你看,身边的野马滩草原这么绿,面前的野马雪山那么白,再没有比这里更干净更吉祥的地方啦,扎西德勒。”
(选自杨志军《雪山大地·生别离》,有删改)
思想探究
《雪山大地》塑造了“父亲”“母亲”这一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援藏干部的光辉形象,他们无私奉献,肩担责任,胸怀道义。节选部分从哪些方面来展现了“父亲”“母亲”对西藏的热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