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 勇攀高峰
作者: 朱正君
热点聚焦
2024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五大科学主题包括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主题、17个优先发展方向看似各有不同,实则本质上互相关联、渗透和影响,都旨在带动空间技术创新突破,促进空间应用升级换代,推动我国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我国空间科学已迈入发展“快车道”,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悟空”追寻暗物质粒子,“墨子”开展空间尺度的量子科学实验,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洞悉宇宙奥秘,“羲和”“夸父”竞相逐日,“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新纪元……这些成就推动我国科学研究走向更广更深的领域。
纵深剖析
1.空间科学研究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空间科学研究各项任务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科学家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力学检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太阳“一磁两暴”观测、高能时域天文观测、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标志着中国正在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
2.携手国际合作研究彰显大国担当
在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身影日益增多。比如交付使用的“天关”卫星,就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欧洲空间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参与研制的,各方还将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中国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不懈,引领发展,共享成果,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任务驱动
素材积累1:空间应用系统已开展百余项研究
2024年11月15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随天舟八号向空间站上行了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及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领域的36项空间科学实验项目。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开展百余项实验/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空间应用系统将持续发挥空间站丰富的科学应用资源和完备的实验/试验支持能力,聚焦关键核心问题,为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解读
空间科学研究是推动我国科学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空间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进一步深化研究,拓宽领域,能够有力支撑科技强国战略。
素材积累2: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双向奔赴”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已启动实施,中国人的登月梦一步一个脚印;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于2024年10月30日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实现了又一次的“太空交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新收获与新进展令人瞩目。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例如,国内首次实施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对象的在轨水生生态研究,为未来探索地外星球密闭生态系统构建奠定基础;首次在轨实现全光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制备,建成了国际上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这些成果为人类认知迈上新台阶贡献了中国智慧。
解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航天是空间发展的“轨道”,航天的发展让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多方观点
在探索宇宙中赓续创新基因
董 阳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我国空间科学的起点;本世纪初,我国成功实施由“探测一号”“探测二号”组成的“双星计划”,实现了我国空间科学专用卫星“从0到1”的突破;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协同推进,助力我们更好地解释宇宙现象与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进入新时代,在新型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夸父”逐日、“天问”问天、“祝融”落火、“鹊桥”联星、“悟空”探微、“墨子”测时……一个个饱含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大国重器和科技成就接连涌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凝结于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之中,勾勒出中华文明在赓续中变革、在传承中创新的宏大意象,也借迢迢星河将中华文化传递至更远的地方。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和复兴梦想在“宇宙”二字上得到了无限延伸,并将始终伴随我们对空间科学的无止境探索。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11月4日)
勇攀空间科学高峰,向星辰大海更深更远处进发
刘 鑫
中国空间科学研究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突破进取、一次次矢志攀登,这背后离不开众多领域科研人员、工程人员的接续奋斗。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骨气、更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太空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只有继续勇攀科技高峰,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方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放眼未来,我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定能为空间科学发展、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
(摘编自“荔枝网评”202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