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后首个春节,各地博物馆“年味”十足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迎接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各地博物馆系列展览“上新”,“年味”十足。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蛇年生肖文物展上,115件(套)与“蛇”及春节传统习俗相关的馆藏文物展现了古人与蛇的有趣互动。写“福”字、舞狮秀、彩灯展,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中展出了各地迎新春的传统习俗。浙江各级公共博物馆上下联动,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展览200个,活动392个……走进博物馆观展览、看文物、赏民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和魅力,逐渐成为一种新年俗。

(摘编自“新华网”2025年1月19日)

素材解读

1.文化传承与保护

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各地博物馆通过举办系列展览和活动,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还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当前文化保护的重要趋势。各地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将传统习俗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普及,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适用话题

文化传承 文化影响力 活化利用 文化自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