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路上永自新,至终点能悦纳

作者: 彭智豪

刘禹锡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弗洛伊德说:“要学习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坦白地面对自己。”一个主张自新,一个主张悦纳,二者看似冲突,实则辩证统一:在路上永自新,到终点能悦纳。从个人,到民族,乃至国家,皆是如此。

所谓自新,起始于“博观而约取”的深刻自省;锻造于“日拱一卒”的砥砺奋斗;终成“士别三日”的焕然一新。

自新,意味着深刻的自省,在此基础上才有动力与方向,才能“自强”。于个人,郑钦文对于每一球都思考得失,积极调整,最终夺得巴黎奥运会冠军,唱出“自新”之歌;于民族,五四运动后,青年反思制度问题,进而在各方面进行变革;于国家,中国不甘落后,放眼长远,从“中国制造”焕新为“中国智造”。自新不是内耗,是对自我的叩问。

所谓悦纳,既不是碌碌无为后编造借口,也不是遭遇坎坷后踟躇不前,而是总结得失后与自我和解。

悦纳自我,意味着我们坦然接受自己的全部,包括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内心的成长、勇敢的追求。保罗·高更对绘画有着强烈的热爱,即使经济上陷入困境、与家人的关系逐渐破裂,他也没有在矛盾和痛苦中徘徊不前,而是选择直面自己的内心,与自我和解。他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创作出许多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份和解,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安抚,更激发下次出发的勇气。当你抵达一片光明时,无论是萤火微光,还是星河灿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一路上,自新是悦纳的“稳定剂”,而终点的悦纳是下一段征途的“新引擎”。倘若过程中未曾砥砺,谈何至终点悦纳自我?我们当自强后勇自新,宽慰后重起航。苏轼屡次被贬,仍能在人世浮沉之中保持内心的旷达,求得“此心安处是吾乡”;中国不甘落后于世界,誓要打破技术封锁,才有“北斗”“天宫”问世。无论个人、民族、国家,奋力自新方能向前,悦纳自我以期明天。

我们不妨怀揣“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怀抱“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成就更好的自己。

【四川绵阳市东辰中学,指导老师:李佳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