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有岸,必有渡口1
教师下水文
人生如逆旅,行于茫茫沧海之中,我们皆为渡者。人生中的“渡口”便是心灵的栖息之所,是灵魂的慰藉之地,是我们在漂泊中坚守的精神坐标。
海再辽阔岸犹存,天再苍茫星有痕。
回溯历史,古之仁人志士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在心中的渡口寻得一方安宁。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从黄州的东坡到惠州的瘴疠之地,再到儋州的天涯海角,命运的小舟在时代的狂风巨浪中颠簸,但他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将苦难化为诗意的旅程;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于历史长河的波涛汹涌中寻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他心中有超脱世俗、追求自由与本真的“岸”,因此每一处贬谪之地皆为他心中的渡口,让他在困境中悠然自得,写下无数文学史上的璀璨华章。
罗曼·罗兰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师生被迫离开故土,迁至边陲之地,简陋的校舍、匮乏的物资却未磨灭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们以学术为舟,以信念为楫,在知识的海洋中“摆渡”。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是他们心中的“岸”。这所临时组建的大学,成为无数青年学生的“渡口”,使得民族文化的血脉与精神火种在风雨飘摇中得以传承。
汪国真说:“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置身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在物欲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心中的“岸”被功名利禄遮蔽,他们在茫茫人海中忙碌奔波,追逐着虚无的目标。倘若心中没有“岸”,再多的“渡口”,也只是无意义的漂泊;倘若没有精神的寄托,物质的充裕也无法填满心灵的空虚。我们应于喧嚣尘世中为心灵寻觅一处彼岸,这彼岸可以是对艺术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对理想的执着、对自然的敬畏……当我们确立了心中的方向,便会发现生活处处皆为“渡口”。在这些“渡口”中,我们沉淀自我,积蓄力量,驶向人生的真义之岸。
心有“彼岸”,必能在人生的沧海中找到“渡口”。让我们怀揣着对彼岸的憧憬,在人生的“渡口”中从容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