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
作者: 周子越群文阅读
选文一
创新要有一股子闯劲和韧劲
邹 翔
2024年9月19日,第五十九颗、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正式完成。从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国人民矢志创新的豪情壮志,映照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突破自我、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那股子闯劲和韧劲。
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的取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无不需要咬定目标不放松,以钉钉子精神一个创新接一个创新去实现突破。比如,嫦娥六号顺利“回家”,要经历“太空打水漂”的过程,既要让返回器减速适中,还要在固定的位置穿出大气层。为实现这一目标,科研人员模拟了上千万条飞行路线,确保过程的顺利和返回的高精度。自主创新之路,从无坦途。不舍微末、不弃寸功,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标志性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在创新的征途上,百折不挠是每一位锐意创新者都要锤炼的意志品质。缺乏设备,就10个人共用一台286计算机;方案调试需要不断试错,团队就一遍遍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重复试验,直到找到解决方案……2006年,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G—TDD试验网,成为我国在通信领域开启自主创新之路的一个重要标志。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实践证明,经历失败但不甘心失败,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在挫折中重整旗鼓,就没有迈不过去的沟坎,没有攀登不上的创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敢闯敢拼不是低头蛮干。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需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从“蛟龙”号接受外国科学家参与科考,到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探测月球,再到天宫空间站宣布迎接外国航天员,中国始终致力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同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用好国内国际两种科技资源,创新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始终葆有一股子闯劲和韧劲,跑好科技创新这场“接力赛”,定能在不懈奋斗中将更多梦想化作现实。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0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选文从自主创新需持之以恒、创新需百折不挠、创新要坚持开放合作等多个维度阐述了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与重要意义。作者以诸多实例论证观点,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指出自主创新并非闭门造车,而应“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才能使创新之源永不枯竭。
选文二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人民日报》评论部
寰宇有“嫦娥”奔月、“天问”落火,海疆有“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深潜,科技创新拓宽认知边界;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还原洞窟壁画、让文物“重现”,三星堆博物馆运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有创新的行动和实践。只有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我们才可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成的暮气,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要求黑龙江“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叮嘱四川“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求江苏“不断创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推动内蒙古“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对各地提出的要求、期望,正需要以深化改革创新来落实,要把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敞开思想谋划新思路、放开手脚追求新突破,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不断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涵养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大胆闯、大胆试,我们定能不断谱写“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更辉煌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8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选文着重阐述了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指出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还呼吁,在新时代征程中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国家的持续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探究任务
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内含着创新创造伟力。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一大批有志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勉励和支持青年“勇于创新创造”,为广大青年把握机遇、勇担使命指明了方向。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这是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也是强国有我的青春责任。
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对青年而言,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关键在于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盯科学、技术、产业、管理的前沿,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深入人民、深入实践,想党和人民之所想、赴党和人民之所需,才能让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永不枯竭。
(节选自何娟《“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奋斗者正青春》,有删改)
思想探究
选段开头以数据展现出一大批有志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的风采,强调青年是社会最富活力与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旨在激励新时代青年以创新为己任,在日常中保持创新意识。文章不仅揭示了青年创新的时代意义,更指出了青年创新的路径,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发?请结合自身谈一谈青年如何走在“创新创造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