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不同媒介特点,辨析媒介信息

作者: 王琴

知识拓展

导 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学生应对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对其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和探究,提高跨媒介分享和沟通能力,提高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理解、辨析和判断水平,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内容讲解

1.报刊

报刊语言具有简洁、规范、客观、通俗的特征,比较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深刻性、严谨性。如《人民日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这一标题,就简洁而客观地陈述出了新闻事实。再如《人民日报》中的《人工智能时代,手工价值何在》一文(以下为摘编后的文本):

当下,“手工”作为一种特别的生产力,已然重新登场,并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手工艺的升温,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在人工智能引发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从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心手合一”的境界,围绕“在我”“在手”“在身”三个方面展开文化哲学沉思,有助于重新认识手工特性、艺术价值及其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在我”之手,使艺术劳作活动与人的生命展开一体化。从这一角度而言,“手工热”形成的原因之一,正是人们在大工业生产带来的标准化、理性化的现实格局中,产生了个性抒发和情感表达的强烈诉求,人们开始自发地通过手工创作来进行自我调节。

手工具的本质特征“在手”,所提示的不仅是工具的使用状态,更重要的是人和工具的一体化,以及人与世界“物我不二”的本体关系和“人格完整”的生存状态。手工具使人的身体获得了特别的物质延伸,手工具也因为握在人的手里而渗透“生命活性”和“人格特征”,成为“我”的延伸。

手工力的本质特征“在身”,即将个体生命活力转化为创造力。手工力既是体现生命活性的个人生产力,也是体现人文性的文化生产力,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态生产力。当这种个体的潜力,转变为功夫、功力,就可以为生活世界添彩,并通过艺术劳作赋予现实以人文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如今,人工智能展露出取代大量人类劳动甚至是精神劳动的可能性。不过,即便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艺术家的职业身份,却顶替不了其人格身份。这种人格身份的实证和维护,离不开手工艺术劳作。“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工智能的发达,手工价值将进一步蜕变。

选文语言严谨、结构清晰,从“在我”“在手”“在身”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层层递进,深入探讨了手工的价值与意义。

2.广播

广播语言具有书面语规范、简洁、权威的特点,但出于传播需求,还具有口语通俗、浅显的特征。根据场合不同,广播语言有不同形式,主要为新闻播音语言、新闻报道语言和实况语言。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篇广播稿:

11日,2025年国际冬泳世界挑战赛(济南站)暨第十二届中国济南冬季畅游泉水国际公开赛在山东济南大明湖风景名胜区开幕。共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支运动队报名参赛。

参赛选手徐英:“我们都是冬泳爱好者,抓住这次机会就报名,虽然下水是凉的,上来以后心里可热乎了。”

中国济南冬季畅游泉水国际公开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规格最高、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国际冬泳赛会活动之一。

济南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居忠:“游一回泉水冬泳,恋一生泉城济南,赋能一座城市发展。”

这则广播稿包含济南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居忠的话,提升了报道的权威性和正面导向作用。广播稿整体的语言风格既保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又不失温情与激励,如“心里可热乎了”“赋能一座城市发展”等表述,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3.电视

电视语言是指在电视屏幕上能够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包括画面、解说、现场和字幕等,其语言要有感染力。比如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纪录片中,有一个关于制作传统手工面食的片段:

画面:一位老匠人在宁静的四合院内,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现场:老匠人穿着朴素的蓝色布衣,手法娴熟地揉捏着面团。

解说词:“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历史。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这碗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匠人心血的手工面。”(解说词不仅介绍了该片段所展现的画面的背景,更增添了情感色彩,让观众对即将呈现的美食充满期待。)

画面:面条下锅,沸水翻滚,面条在锅中起舞。

背景音乐:温馨轻柔的音乐响起。(进一步增强了片段的感染力。)

画面: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面端上桌,画面定格在升腾的热气和老匠人满足的笑容上。

解说词:“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份传承,一份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这句话不仅总结了整个片段的主题,也触动了观众内心,引起情感共鸣。)

这个电视语言片段通过画面、解说、现场和字幕的巧妙结合,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美食的魅力以及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网络

网络媒介语言具有简洁性、创新性、互动性、娱乐性的特点,能快速传递信息。但要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也存在诸多不足,包括不够严谨、为博流量夸大或歪曲事实等问题,读者需要以冷静、严谨的态度对其进行甄别。以下是摘编自《光明日报》中《网络文学成文旅“破圈”新载体》一文对于网络文艺的一段评价:

网络文艺在迅捷发展的同时,也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直面和研究解决。比如,部分作品以流量大小、变现能力为导向,忽视艺术价值和对现实的引领;部分作品以视听快感和虚拟情境占据用户更多线上时间等。

以上选段是对网络文学的分析,既肯定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如忽视艺术价值等。

思维拓展

《吕氏春秋》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媒介信息的标准:1.真实性,评估信息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事实,是否有夸大、隐瞒或歪曲的情况,真实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2.客观性,判断信息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受到个人情感、利益冲突或政治立场的影响,客观的信息是做独立判断的重要条件;3.相关性,考虑信息与当前讨论的主题或问题是否相关,不相关的信息可能会造成干扰,影响决策的准确性。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提高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1.核实信息源,权威的新闻机构或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通常更为可信;2.逻辑推理,分析信息的论点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是否存在逻辑漏洞或不合理之处;3.多角度分析,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媒介可能会有不同的报道和解读,通过对比多个来源的信息内容,更容易了解事件的全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