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情为舟,渡成长之河
作者: 张青新优秀习作
低头赶路的你,是否还会抬头迎接阳光的拥抱和微风的轻抚?被优绩主义裹挟着向前的你,是否还会与花儿共舞,同小虫低语?急匆匆穿行于时代洪流中的你,是否还愿偶尔停下来感受生活之美?成长的路上,我们忘记如何感受生活之美,是因在岁月的消磨中失去了艺术与同情之心。
艺术与同情,是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灵特质。丰子恺说:“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予以热诚的同情。”这里的同情,既非对实际的功利追求,也有别于道德层面的怜悯,它是一种细腻敏感的共情能力,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崇高信仰,是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孟子曾言“人性本善”,丰子恺也认为“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曾有一片未被世俗沾染的乌托邦。
可为何,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逐渐丧失了儿时那份对美好的感知与同情能力呢?或许是价值观的悄然改变,让我们在有用与无用的天平上更倾向于给“有用”加上砝码,更注重事物的实用价值;或许是在功利与“内卷”的群体中无意识地逐渐湮没了本心,于是低头闻花香、抬头看月亮似乎都成为虚度时光的行为,心中的同情被迫暂时退居幕后……而究其本质,这点心灵的阻碍与消磨,源于我们心中观念的改变。
我们无法否认,在成长的河流中许多人会迷失,艺术与同情心会被消磨。但是,这种淡化、阻碍、消磨不是绝对的失去,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特质依然可以被唤醒。
如何做呢?向内坚守初心,向外发现美好,能重拾心中“沉默”已久的艺术与同情,重获幸福的生活。
向内坚守初心,要怀一颗“有情之心”行走于世间。苏轼饱尝人情冷暖,却依旧坚定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温柔,一碗山芋汤也可以写入诗中,赋予日常生活最深的同情、感知。向外发现美好,要以一双寻找美的眼睛注视万物生灵。“乡村哲学家”刘亮程会深情地观察一只小虫,热情地对一朵花微笑,田野、小麦、树木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美好、可爱。坚守初心、发现美好,艺术与同情会重回心间。
愿吾辈青年能用心,去感受明媚的春、灿烂的夏、飒爽的秋、洁白的冬,去感受一缕阳光、一阵清风、一朵流云……怀艺术之心,以同情为舟,渡成长之河。
【湖北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技法点睛
1.阐发核心概念
逻辑的起点源于概念,写作中应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类细化和多向考虑,运用对比联想、化虚为实等方法使表达更方便读者理解,还可以结合相关、相近的概念进行阐释。
2.进行二元、三元关系的辩证思考
分析材料,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对立统一的意识,建构思辨的写作思路,可以从实质、原因和理由等方面立论。
3.梳理思维,确定结构
根据立论的角度,我们可以选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层进模式;或“引—议—析—辨—联—结”的结构层进模式;或“概括材料—摆现象—说危害—析原因—给对策”的层进模式;还可以运用正反对比或破立结合的对照模式。
4.巧用论据,贴合逻辑
围绕观点,选用符合逻辑的论据,使论据与观点统一。